正文 藝術的原始回歸(2 / 3)

傳媒追逐市場使藝術創作迷失方向

造成生態破壞的問題,一方麵是我們教育方麵的缺失;另一方麵,社會媒體以及評價體係也存在問題。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大眾傳媒按照市場的運作規則來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傳媒導向以經濟利益為基礎,隨波逐流,把藝術創作、設計進行誇張的變形,使其更加順應市場潮流,使藝術創作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朱樂耕列舉了一些問題:“比如,裝潢設計係的學生設計出的作品有些就出現在市場中,像中秋節月餅誇張的包裝,這些材料很多是印刷品,耗費了大量資源,使得設計的最初意義偏離了軌道。我們不應該創造這種奢華,而是應該有一個很好的環保理念,要考慮這個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的設計責任,以及要考慮回收,這才是可持續發展。”而在其中,傳媒的力量是強大的。因此,傳媒需加強環保意識的傳播,加大相關報道力度,積極影響社會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統一發展,這是傳媒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以環保題材為主的藝術創作——藝術界的深切呼喚

越來越多的藝術舉動讓我們看到,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者都懷著敏銳的觀察力與對人類世界的深刻認知,用自己的行動譜寫著人類精神與生態環境融合的篇章,他們用藝術的表現形式向世人不斷提出問題與思索,試圖喚起人類最原始的感知以及對自然界最深切的關注。

記者就2014年4月25日在國家大劇院開幕的“空間·境像——朱樂耕當代陶藝展”采訪了朱樂耕,他表示,這次所展出的都是很典型的契合環保主題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都是比較集中地表達藝術家環保思想的係列作品。

“我的很多作品不僅僅是放在室內的,而是放在室外空間的,表達的是對環境空間的關注。我們需要人性的、自然的東西,包括當代的環境,我們在感受它,同時需要多一點環境的藝術,空間的藝術來緩解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人們渴望自由、自然、綠色、環保的東西。但目前對於這類的創作太少了,朱樂耕對此表示擔憂,他認為,公共空間的作品往往被忽視,因為在商業化的進程中,我們隻重視商業而缺少環境意識,土地被占有、環境被破壞,所產生的一係列負麵問題很多。我們應該追求更好的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那種具有詩意的、綠色的、回歸自然的空間。

從某種角度說,一位藝術家,不僅僅是要創作出具有美感的、能夠愉悅大眾的藝術作品,而且還要善於關注社會問題,其雖然不能像哲學家一樣解決社會問題,但要反映一些社會問題。王家增的作品一直立誌於反映社會現狀,其作品題材多為城市變遷、工業改革,以及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負麵問題。2014年4月12日,“工業日記”王家增油畫展在濟南市美術館開幕,其作品中表達出過度城市化帶來的城市垃圾,過度城市化對人的束縛,以及過度城市化對人類身心的摧殘。旨在於給社會提出一些問題,讓人們加強對於環保問題的重視。王家增說:“我們生存在地球上,就要愛護它、保護它。因為一旦破壞某一個食物鏈,今天的人類生存起來就會很困難。而現今,我們的植被少得可憐,環境依然在惡化。英國的倫敦、美國的洛杉磯過去也是霧都,但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重視對於環境的保護,並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把霧霾治理掉。我們應該有前車之鑒,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效仿其他國家的做法,讓老百姓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讓人們有一個蔚藍的天空,這是我們藝術家應該呼籲的,也是我們的使命與職責。”

從作品的角度說,不能讓作品因為觀念的問題而失去原來的藝術性,應該注意整體的藝術效果,但作品又與當代有著直接關係,是當代的藝術,而當代的藝術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觀念,而不僅僅是表現手段。所以說,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融觀念與藝術性於一體的,既體現了藝術審美,又反映出現實問題。藝術家嚐試著從藝術美學中提取出更有價值的東西,並以此來提倡用藝術來影響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而藝術教育界、藝術類高校又該怎樣普及與發揚環保理念,並把其灌輸給未來的下一代呢?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作為承載並傳承藝術教育的高等藝術學府,更應該承擔一種必要的社會責任。

對於北京服裝學院在環保方麵所做的努力,該院藝術與工程學院院長鄭嶸說:“我們做得更多的是‘植物染’方麵的一些工作。因為植物染的概念要用到傳統手工藝裏麵染色的一些技藝。從設計的角度說,用植物染染出來的麵料去做後期的設計創作,有利於可持續發展,因為麵料在染色的時候不是用化工的染料,而是從植物的顏色中提取染料,這樣可以做到更加環保。”2013年北京國際時裝周期間的發布會上,整場係列的設計都是用植物染的麵料去呈現出來,而北京服裝學院在教學環節也會開展一些類似的課程,讓學生去掌握傳統的一些技藝和設計之間的關聯,更多地去探討可持續的設計概念,這其中用到的原材料,包括設計概念都是從更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