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設置課程,傳遞環保理念
——藝術高校的社會職責
藝術創作中,環保的概念亦包括可持續的設計理念。近幾年,這個話題成為了國內外的一些設計師或院校共同探討的問題。國際上偏設計的一些論壇也對此展開了討論,例如,如何做可持續的設計,鄭嶸表示,這其中可能會涉及到染料的部分,或者是類似於“舊衣改造”“舊纖維材料的再利用”等再生的概念。包括北京服裝學院的材料學院、商學院都會去探討舊衣回收以後的再利用問題,以及如何去消化的問題,這和資源的合理使用是有關聯的。從教學的體係來講,目前北京服裝學院會把環保的概念通過課程、實驗以及一些設計的要求灌輸給學生。“學生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下,首先,更多的是建立對環保概念的理解;其次,是學生自己在設計的過程中,如何把這個概念轉化成從材料到手工藝的使用上,如何對這種概念更有幫助,使之更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這是在其設計創作中去體現的。”鄭嶸對未來報以希望,其更希望學生在進入行業以後,可以在公司層麵或是在商品層麵的設計上把“環保”的概念更好地持續下去,因為一旦涉及“行業”這個環節,如果要去體現環保的概念,會涉及生產層麵的安全性、保護性其實是更多的。如果是從學生的設計,到行業的設計,一直到公司等各個層麵可以更好地形成對這個概念的連續性。
藝術高校的教育要有這樣一種理念:學生要在各自的專業下,在整個社會的鏈條裏麵,都能夠優先考慮環保問題,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朱樂耕認為,藝術創作者也應該具備這種環保的意識,包括藝術與整個環境空間的契合所帶來的影響。“目前高校在教育方麵的問題還是很多的,我們要在大學教育中把‘可持續發展’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對於國家而言,也應該把‘環保’作為一個行業標準,而商場也要拒絕耗費資源、汙染環境的東西,我們不鼓勵,並且在理論體係方麵也要對此予以批判,要有一個共識:最好的東西就是環保的、綠色的東西。”不僅對於大學階段,在中小學階段就應向學生灌輸綠色、環保理念,讓他們懂得什麼是可持續發展,什麼是健康的生活。學生對於此概念的理解也不應僅僅停留在表層涵義上,而是應該更深入到實際,如高校可以開展一些與環保有關的公益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感受和探索,在頭腦中形成良好的導向,對於奢侈包裝、過度包裝等有損於生態環境的設計應該拒絕,多追求綠色、環保的設計,讓人們達到一種共識,拒絕一切不環保的設計和消費。
人性化趨勢的需求是環保題材藝術創作的發展方向
當今,從整個社會的生活節奏、工作的複雜程度,以及整體的社會發展來看,都會比以前複雜和緊張得多,鄭嶸從服裝設計的角度談道:“包括教學和很多設計創作裏,大家更強調的一句話是‘less is more’,其強調的可能是更簡單的東西,其內涵,或者是其所能呈現出的爆發力是更強的,所以其與可持續性以及環保的理念在某種角度上講是相對契合的,提倡用更天然、更本真的東西,更少進行化學的添加,回歸到原始的手工藝的層麵來對事物進行理解。”在此過程中,會用到一些天然的織物,等等,都是追求簡單的設計,卻更具發展性,具備更高的文化價值、產業價值或商品的價值等。鄭嶸認為,人們使用物品的簡單性會對生活的複雜起到一種心理層麵的補償,在設計上亦是如此,往往簡單的設計其實是更回歸的、真實的、綠色的東西。
藝術創作者善於用難以想象的廢棄材料、渾然天成的自然材料與高雅藝術結合在一起,讓它們之間產生聯係,化“平淡、腐朽為神奇”,充分體現藝術的功能與魅力。當今的藝術領域已經介入到工業、科技等領域,其引領出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工業文明帶給人類的負麵影響進行批判與警示,呼籲人們提高環保意識、節約資源、珍視環境、珍愛生命,用積極的心態與自然界和諧共存。他們以藝術家特有的藝術靈感與技巧,把環保理念以及對環境空間的關注,與其熱愛的藝術創作進行融合,並且使環保理念成為了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元素。而教育界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及時了解學生對於環保概念的認知,增強學生最初學習階段的環保意識,以最合理的方式把其貫穿於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不僅從理論層麵,更要從實踐層麵加深對環保藝術的理解,迎合社會發展趨勢,符合人性需求,讓藝術創作回歸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