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境遇影響下的文學創作
學術論壇
作者:王舒
【內容摘要】律詩的發展和成熟不僅為杜甫詩歌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也為詩人展現內心深處豐富的情感提供了廣闊的藝術舞台。人生際遇對於作家的文學創作具有促進作用。文章通過分析律詩的發展軌跡,並結合杜甫晚年創作實踐,試圖以杜甫為例探討境遇影響下的文學創作。
【關鍵詞】人生境遇文學創作杜甫
對於作家而言,生存境遇的變換不僅對於他們的人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創作實踐。這一點在偉大詩人杜甫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晚唐孟棨所著《本事詩》記載:“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①後世多以此為據將“詩史”的桂冠送給了杜甫,盡管“詩史”的內涵是在後代文人共同努力下最終凝定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正是由於杜甫遭受了“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的衝擊才使得他從現實中驚醒。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所見“畢陳於詩”使其創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審美境界。同時,由於後人在杜甫的作品中能夠感受他的記載是“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成為“詩史”名號得以成就的基礎。
詩歌的盛世是唐代,宋詩是唐詩之後的又一高峰。對於唐詩和宋詩所表現出來的文人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以及所展示的藝術境界的探討,也許會對中國古典詩歌精神的領悟有所幫助。從問題演變的維度來審視這一問題,就會發現唐詩最大的特色是新體詩的完成。這一點是在前人對於四聲問題的研討基礎上完成的。對於“聲律論”的精研使律詩登上了中國詩歌的曆史舞台。
在這一曆史進程中做出最大貢獻的人物當首推沈約。其“四聲”
“八病”的理論對於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限製了詩人創作的篇幅。“當時的五言詩篇幅集中在四句至十四句之間,最多的為八句式,其次為四句式,再次為十句式,後麵的順序為十二句式、六句式及十四句式以上。”②據此分析,筆者認為,律詩篇幅形式的演變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曆史,我們更應注意到:“四句篇幅畢竟有限,它的倍數八句式在容量上大了一倍,對形式的要求也能讓人接受,詩人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從內部的結構上,八句的內部含有四個意義單位,四個雙句的形式或許更符合中國文化中追求對偶和諧的審美心理,因而八句最後成為律詩的體裁不是毫無原因的。”③
律詩的成熟為詩人展現內容豐富的感情,尤其是為複雜的內心世界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經過前人的努力,詩歌篇幅已經初步定型——短則絕句、中則八句。當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無比豐富、文學能力不斷提升之後,就可以無限地吟下去,這就形成了排律。對於才力不濟的詩人來說,排律雖然為其提供了無限豐富的意義闡釋空間,卻猶如一座望不到頂的險峻山峰,令其感到力不從心。五律之後即是七律,這不僅是因為七律的藝術標準更高,也源於七律獨有的“字句繁靡,縱才具宏者,推敲難合”,七律的成熟需要一位對人生和社會有著更深沉的思考、更豐富情感的作家。杜甫是唐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近體詩大家。而他所創作的律詩主要完成於詩人的晚年,這時的杜甫經曆了十年求官的艱辛,也飽受“安史之亂”的摧殘,他對於人生、社會、唐王朝、統治階層等都有了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