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1 / 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朱佳雋 金麗雪 孫影娟

【內容摘要】多元社會文化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社會價值觀、文化認同和心理行為模式。文章選取590名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作者自編的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問卷,從認知、情感和意向三個維度,心理認同程度和實際行為程度兩個角度研究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態度現狀和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分析,並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度教育。對於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產生強烈歸屬感,增強各民族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文化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

認同是指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可、同意,體現具有相似特點的群體對某一事物共同的態度。認同是人們在不斷追尋自身生命價值、探尋國家和社會發展真諦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旨在解答“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的歸宿在哪裏?”等問題。從類型上看,認同包括民族認同、社會認同、文化認同等,但其核心是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就是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文化上的區分,以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和準則。①

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就是高校大學生成員對中華民族的各種觀念、製度與行為方式的認同,是對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共同語言、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一種積極的肯定性認知。其核心是對一個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

在今天,多元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影響和衝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心理和行為方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思維活躍、感知能力敏銳、心理成熟度趨於穩定,但又不完全成熟,多元文化影響和改變他們的心理行為方式,進而影響著他們對於本民族及他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形成。

一、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態度現狀分析

我國社會心理學家時蓉華教授認為:“態度是由認知、情感、意向三個緯度構成的、比較持久的個人的內在結構。”②在研究大學生中華文化心理認同時,可以從認知、情感和意向三個維度進行探討,因此認為大學生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態度分為:認知表現,即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文化和我國曆史文化,國家核心價值觀等的認識和思考;情感表現,即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文化和我國曆史文化、國家核心價值觀是否能夠滿足自己內心需要而產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意向表現,即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文化、我國曆史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觀所產生的認知、情感能否與其行為一致和統一。③

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認知表現心理認可程度平均數為14.30±

4.54;中華文化認同認知表現實際行為程度14.0034±3.80;情感表現的心理認可程度為15.99±3.51;情感表現的實際行為程度為14.80±3.95;意向表現心理認可程度為15.470±4.01;意向表現實際行為程度為14.80±3.79。

中華文化心理認可程度總分為45.74±11.62;中華文化認同的實際行為程度總分為43.57±10.77。心理認可程度減去實際行為程度後得到的均值分為中華文化認同表現2.17±9.39,大學生中華文化各因素認同表現,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認知表現為0.299±4.25;情感表現為1.19±2.72;意向表現為0.67±3.21。

從認知表現各項目的得分發現,大學生對於中華傳統文化認同認知表現最高,對於國家及曆史文化認同認知表現最低。從情感表現各項目得分發現,為國家及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而很自豪得分最高,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很自豪得分最低。從意向表現各項目得分發現:願意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得分最高,願意把國家主流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價值標準得分最低。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分析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費孝通於198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次學術講演中提出的,他明確闡述如下觀點:“中華民族”一詞,最初是指中國的主體民族,即漢族,隨著中華民族在反帝鬥爭中日益自覺地結合成整體,他的全部含義得到了充分的闡明,即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中華民族是由許多民族結合形成統一的國家的長期曆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④因此,對中華民族文化存在廣泛認同的同時,也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別。考慮文化的地域性特點成為研究中華文化認同狀況的另一個重要視角,應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考察他們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