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質層麵建設,其是校園文化主體曾經和正在作用於其上的一切物質對象,是人們通過感官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質性對象的總和,對師生員工有一種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作用。從校園建設的選址到各個學院建築的設計再到學院內部教學設備的設置,都要考慮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融中外哲學思想、倫理精神於一體,通過有形的“物”化人、“宜人”、“育人”,使師生從中受到熏陶,得到升華。每一堵牆、每一片磚瓦或一株花草,在恰當的位置、恰當的場合收到恰當的藝術熏陶效果,都要具有教育意義。當置身於清華廣場,環顧校園建築風格目睹那優美宜人的環境時,無不感受到那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身在其中猶如和曆史上以這種精神做人的名家交流。學院的建築設計要展現學院文化特色,尤為重要的是做好學院資源共享,幾個學院共用一棟樓房或共享某項設備,加強各個學院的師生員工的溝通,特別是文理結合,打破各個學院局限於自己的文化圈子而難於實現專業知識的溝通和融合。現在很多高校在爭創綜合性大學,不同於單科性學校,其可以實現不同領域的知識的融合,加強學生的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通識教育理念下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就在於通過一些建築和設備,非強製性地、自由地讓學生置身其中,把一種博雅、厚實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2.精神層麵建設,其內容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最終體現的是一所學校最具特色、最明顯、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學校精神,構成該校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最有向心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主要包括大學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學校形象等。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基礎,其實就是在於一種校園精神的培養,這是最根本的。在校園裏構建一種和諧的人文環境,創設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論是師生間的,還是跨越專業和學科的教師間的;加強校風建設,創建優秀的教師隊伍和學生隊伍,做好激勵機製,鼓勵跨學科交流以及交叉學科的建設;豐富業餘生活,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鼓勵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創造寬鬆、民主的環境,活動範圍可以從優秀的曆史文化傳統到現代,也可以從我國到世界各國,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開放的胸襟,對各種文化加以理性的審視和辯證的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和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⑥通識教育理念就在於對學生這種美和道德的陶冶,是一種“完人”的教育。
通識教育不是傳授給學生什麼細化的知識,而是力求學生對“道”的探究,追求知識和觀念的內化。其不是客觀知識的廣博性,而是知識的文化意蘊以及由此對人的心靈的陶冶啟迪和智慧的催生作用。通識教育共同強調知識基於接受主體的內化,即由客觀知識內化為接受者的思想認識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這種內化不是簡單的課堂上教師的灌輸就可以學會和掌握的,是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才可以形成的。校園文化建設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平台,在課堂外,在美麗的校園中,在各種社團活動中,在與不同專業學生的交流中。
(注:本文為華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級課題“通識教育背景下新建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2HSZ05)
注釋:
①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4.
②③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4,67,26,65.
④⑤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92.
⑥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0.
作者單位:盧立波,華僑大學旅遊學院
劉金花,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