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歸家》當年在倫敦上演後,雖然引起轟動,但仍舊褒貶不一。馬丁·艾斯林指責品特認為,他的劇作“真是一種混亂的性表達”。讓觀眾感到震驚的,不僅僅是用一種漫不經心的和白描式的手法來寫性和賣淫,而更為重要的是關於主要人物那令人費解的戲劇動機:一個女人,一個擁有3個孩子的母親,一個美國大學教授的妻子,為什麼如此平靜地接受自己成為一個妓女的安排?也許劇終品特讓露絲平靜地接受成為妓女的現實,想通過露絲的回歸,填補這個家庭空缺的愛,傑西的角色可以得到延續,麥克斯一家也恢複了往日的平靜。這個看似荒誕的結局,似乎向人們傳達著某種思想,這種思想是否來源於現實生活中。品特在諾貝爾文學獲獎演說中曾這樣寫道:“戲劇中的真相永遠難以確定,你永遠無法確切地找到它,但是對於它的尋找是必須的。”我們透過《歸家》的劇情,審視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英國,詮釋劇中真實的秘密。一方麵,二戰結束後,英帝國的整個殖民體係呈現出土崩瓦解之勢,英國的各個殖民地相繼獨立。同時,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經濟日漸衰退,隻能依賴美國的援助,直到80年代以後才慢慢擺脫美國的控製。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更加窘迫,人們殷切地希望戰爭的創傷盡快撫平,回歸到原始的平靜。另一方麵,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殘忍行為,使60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身為猶太人的品特,從小在反猶主義的影響下,憎惡戰爭,曾經以逃避服兵役來抗爭,更想用自己的戲劇作品來喚醒人們,回歸理性、回歸自然。品特用這種荒誕式表達,其實也是一種矛盾的抗爭。《歸家》表麵上是泰迪的回家探親,實際上是露絲的歸家,隱藏在背後的是社會的回歸,喚醒人們回到本來的生活軌道上來。荒誕派戲劇《歸家》探討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存在的根源問題,真實地描繪出了人們對於生活的迥然相異的理解。他們對人類社會失去了信心,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這也許是二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參考文獻:
[1]李菊.熟悉的陌生人——讀品特的《回家》[J].外國文學,2012(5).
[2]侯維瑞.英國文學通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宮寶榮.外國戲劇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西語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