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中,常有福和侯圈是戲劇衝突需要的兩類人物的典型代表,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為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隨著戲劇的發展,他們的關係就變成了先進帶動後進、先富裕和後富裕的關係。當常有福希望侯圈到廠裏工作時,侯圈看到了生活變化的曙光和希望,他努力向常有福證明著自己的能力和決心:“青萍灣生財有道你為首,生意興隆通鄭州。老弟我願意跟你走,誠心實意把你投。你握住老杆當中柱,我情願做你的爬杆猴。無論是幹推銷當采購,上不去你用鞭子抽,保證不給你把人丟。”⑤(第一場)常有福沒有因侯圈的毛病而嫌棄他,而是決心帶領他一同致富。常有福認為侯圈思想靈活,能說會道,做工廠的購銷工作非常合適,如果留下侯圈,不僅解決了侯圈的困難,把一個人引上了正道,同時也發揮了侯圈的長處,有利於廠子的發展。這就是典型的先富帶後富。同時,常有福在這種先富帶後富的過程中對侯圈不是不管不問,而是嚴加管束:“到廣州莫貪看花花美景,接人待物要謹言慎行。為集體一定要省吃儉用,你要敢胡亂來我決不留情。”在辦廠挑選人員上,常有福既沒有親疏有別,也沒有挑肥撿瘦,而是能幫就幫。小桃與常有福有這樣一場對話,小桃說:“大叔,要求參加編織廠的人多,我隻挑選了些年輕人。”而常有福反對小桃這樣挑肥撿瘦,而是能幫就幫:“桃,條件差的咱更應該照顧,咱辦廠就是想讓大夥都富起來哩。”(第五場)這就充分地表現了常有福的“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福”的崇高理想。常有福對魏淑蘭的兒子柱子所說的:“全村人都盼著這個編織廠,就等著你娘來把師傅當。那件事你不同意我不勉強,要知道編織廠教手藝指望你娘。”“工廠請你娘來教,讓大夥都富起來。”(第五場)這就是說,在常有福的心中,編織廠是全村人的,絕不是他一個人的。而常有福引進魏淑蘭這個人才,也不是完全為了自己,還為了大夥的利益。正如常有福所說的:“現如今莊稼人如魚得水,誠心想讓大夥由瘦變肥。”(第六場)
《倒黴大叔的婚事》堪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經典作品。其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和先富幫助後富的思想境界雖已過近30年,但仍然沒有喪失生命力,仍是我們這個時代激動人心的理想。其實,共同富裕的道路才是社會主義最正確的道路,隻有消除貧困,廣大民眾才有出路,才能實現理想的生活。應該說,常有福是中國新一代農民的代表,是社會主義新人,是恩格斯所說的未來的真正的人。而當代喜劇《倒黴大叔的婚事》正因為有力地塑造了這種社會主義新人深得基層民眾的喜愛,至今仍然常演不衰。
注釋:
①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C].曹葆華,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②③④⑤齊飛編劇.電影《倒黴大叔的婚事》.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聯合錄製,1987.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