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湖南油畫的領軍人物,陳和西先生一直致力於對湖南風景和南方風景的描繪。他曾說:“現代物質社會的喧囂、功利,尤使我懷念和向往那種悠閑平靜的田園生活。田園風景對我來說,意味著一個安放自己的角落。一處精神家園。”“堅持畫自己內心的感受,堅持在中國傳統審美觀念中去發展和拓展油畫風景的領域。”陳和西油畫作品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個性化風格,他對湖南油畫注入強勁動力。在他的影響下,湖南油畫特別是油畫風景寫生創作出現了一片勃勃生機。以陳和西、張冬峰為首的“南方畫派”在全國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
在《湖南文藝六十年·美術卷》前言中:“毋庸置疑,新中國湖南美術發展一個明顯的業態缺陷就是油畫的長期弱勢不振。這是新中國湖南美術史的特有現象,特別是工筆:水彩的耀眼,更襯托出湖南油畫的弱勢。直到陳和西、莫鴻勳等第三代群體中油畫家的崛起,業態缺陷才得以獲得重大修補。這種缺陷到了第四代,油畫家的勢力可以說完全拋棄了幾十年來弱勢形象,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首先表現在第四代油畫家的創作頻頻在全國油畫展中屢獲佳績。”
四、湖湘文化中“革命”哲學思想及革命主題對湖南油畫創作本土化的影響
作為中國近代曆史革命中人才輩出的湘楚大地,魏源第一個睜眼看世界,譚嗣同變法失敗凜然赴刑場,陳天華蹈海赴死驚醒國人,都足以顯示湘楚文化中“革命”的精神,革自己的命,革醜惡勢力的命,革腐朽王朝的命……
毛澤東在“革命”思想指引下,締造了新中國,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作為家鄉的人民自然受其影響更深,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藝術創作製定了“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和“工農兵喜聞樂見”的兩條基本規則,並成為各類國家大展挑選作品的法則。
1963年陳子雲先生創作《農村調查》,是為1964年開館的韶山陳列館創作的一幅曆史畫。當時主持這次創作活動的是中央美院副院長羅工柳先生,陳子雲受邀創作。其後來的油畫創作《帶路》影響也很大。再如《火種》(1922年)、《華國鋒在韶山》(1977年)等作品也開湖南革命題材創作先河。
上世紀70年代在湖南省軍區工作的油畫家潘嘉俊的《人民的學生——毛澤東》(1979年湖南省美展)、《我是海燕》(1972年全國美展);本土畫家王鐵根的《在上黨戰役中的陳賡》、童柯敏的《秋收起義——十萬農軍打長沙》、申朝輝的《浴血湘江》、周彪的《新民薪火》、楊克起與譚鳳樂的《1927毛主席出長沙》等作品都是本土畫家的本土革命題材作品。由此可見,湖南油畫在這一題材上會有更多建樹。
結語
湖湘文化,曆來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包容並蓄、革故鼎新、堅韌磨礪的精神,被國人所知和肯定。湖南油畫以一種開放的視野和進取的姿態,堅守一種本土立場,以深厚的湖湘文化為根在優化的民族化道路上不斷顯示出個人化的獨特個性,以實驗性,將外來畫種在技法、語言形式上加以改造。希望湖南油畫在21世紀能夠得到更大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再創輝煌。
(注:本文為湖南文理學院科研項目,編號:JJZD1217,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編號:13C267)
參考文獻:
[1]曲湘建.湖南油畫[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
[2]湖南電大.《湖湘文化》教程.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鞠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