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版畫邊緣化問題探析(1 / 2)

版畫邊緣化問題探析

美術學

作者:羅海英

【內容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版畫發展進入滯緩期,其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社會形勢的變化導致版畫的宣傳功能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要;部分版畫家專注於技法研究,對現實生活缺乏深入思考和內在把握。文章分析了版畫被排斥於中國藝術市場的主要原因:藝術作品不再單一地以展覽出版作為進入社會的形式,更多以藝術商品進入市場,而版畫的複數性影響其成為藝術珍品,影響了普通民眾對版畫藝術品的認知和收藏。

【關鍵詞】版畫邊緣化市場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版畫發展進入滯緩期,在中國藝術生態中曲高和寡,相關研究也往往將其視為藝術的邊緣之作。相比國畫、油畫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版畫的藝術市場不盡如人意,這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版畫創作的純粹性,但也導致了其在藝術生態中的邊緣位置。這種現狀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應該如何看待,下麵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一、版畫淡出民眾話題的原因

中國版畫地位的凸顯與中國社會政治環境密切相關。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配合民族救亡圖存的需要,版畫作為“投槍”“匕首”,因其在宣傳發動方麵有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優勢而在繪畫門類中處於主導地位。六七十年代,北大荒、江蘇、四川版畫群體的崛起也尤其引人矚目。在這幾個曆史時期,版畫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版畫語言的突破上走在國畫、油畫發展的前列,顯現出更旺盛的生命力。進入80年代,經濟成為社會的中心,政治對藝術的影響逐漸削弱,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而非社會價值成為衡量藝術品的首要標準,版畫的宣傳發動功能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要,版畫也慢慢淡出民眾的視線。進入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開始嚐試進行跨界融合,版畫也在本體語言探索、現代觀念介入等方麵進行了積極探索。以徐冰為例,由“小品係列”到木版“草垛的倒景”、銅版“靜物係列”,再到《析世鑒》的麵世,他在創作觀念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他的《析世鑒》消解刀法對比、黑白經營等版畫語言,用理性和嚴謹的重複,完成其藝術體驗和對文化的思考。徐冰之後,更多的藝術家和青年學子也在版畫語言轉換後如何介入當代進行積極探索。在絲網版畫與裝置、木刻與拓印、銅版畫與動畫等結合,在版畫的多元呈現方麵進行了實踐,作品從平麵轉換到空間,也更為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這些探索無疑是版畫觀念拓展與版畫藝術結合的良性互動,但這種探索與西方後現代主義強力推動的中國當代藝術相比變化微弱,對中國藝術界產生不了巨大震動。此外,版畫的邊緣化與自身的發展也有一定關係。翻閱林林總總的版畫畫冊,很多作品要麼是不得要領的流行樣式表達,要麼是極為概念的照片似的生活情節描述,顯然是對當下社會文化思考和心理的捕捉不夠。還有部分版畫家專注於技法研究,著力於新穎的材料、繁瑣精巧的製作程序、片麵地追逐印痕效果,沉迷於研究“版”的效果,使版畫表現性減弱,“版”與“畫”的關係拉大,由此造成創作激情降低,隻有理性製作。從近幾屆版畫展覽可以看出,單純大度又有深度的作品不多。其實,單純使用技法是對現實生活缺乏深入思考和內在把握的表現,沉溺於技法研究,不重視創作思路與創作理念推敲,就越遠離了造型藝術的本質。如果技法成為了創作的最原始動力,那也就否定了這個畫種作為表現藝術家內心真實的最基本目的,更難引起觀者的共鳴,其邊緣化也就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