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色彩的本源 感知色彩的魅力
美術學
作者:趙江玲
【內容摘要】當人們被一件“富有魅力”的畫麵所吸引,或激動、或沉思、或心曠神怡、或留戀忘返時,人們可曾看見那像泥巴一樣的顏料是怎樣地在畫上堆積著?當人們自認為自己的視力“準確無誤”的時候,在色彩的感覺中又是怎樣做出錯誤的判斷?這其中的許多奧妙,頗值得人們思考。探秘色彩的本源,感知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的情感,使色彩之美成就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美麗的一環。
【關鍵詞】色彩感覺色彩的本源視感覺
聞一多寫過一首詩,名字叫《色彩》。“生命是張沒有價值的白紙,自從綠給了我發展,紅給了我熱情,黃教我以忠義,藍教我以高潔,粉紅賜我以希望,灰白贈我以悲哀,再完成這幀彩圖,黑還要加我以死。從此以後,我便溺愛於我的生命,因為我愛他的色彩。”在這首詩裏,聞一多表達了他對色彩獨到的感知和個人情感,不同的色彩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一、眼睛——感知色彩的器官
“我們必須了解,色彩是一種感覺,光照進眼睛,使大腦產生色彩的感覺;某種特定的色彩的產生,通常是因為眼睛接受了某種形式的光。”——英國化學家羅索蒂是這樣描述色彩產生的因素。眼睛是感知色彩的器官,可是眼睛是怎樣感知色彩的呢?這裏有許多複雜的過程。有光信息導致化學能的轉換,有視神經、大腦的綜合加工。概括地說,人的眼睛的結構,很像一架照相機。其中,瞳孔相當於照相機的光圈、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視網膜相當於感光膠片。現代視覺生理學的研究證明,在視網膜上,分布著大量的感光細胞。其中有柱形細胞,數量在1億以上,分布在視網膜的周圍。這種細胞對微弱的光線非常敏感,在黃昏、星夜及光線較弱的情況下能做出反應,但對色彩的分辨力較差。另一種三錐形細胞,數量約700萬,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中部,人的色彩感覺,主要依賴於錐形細胞的感光作用。
現在的科學理論認為,視錐細胞有三類感色單元,分別對紅、綠、藍反應敏感。如果光線使一類細胞興奮,則產生單色的感覺,如果使兩類或三類細胞同時興奮,則是混合色的感覺,其色感因各類細胞興奮的程度不同而各異,其道理與色光三原色相加混色的情況基本相似。
二、視感覺的特性和魅力
1.視感覺的靈活調節性
學過攝影的人都知道,要想照出一張曝光理想的照片,需隨時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調節光圈、速度和焦距,否則就會造成曝光不足或過度,人的眼睛就有自動調節的本能。
例如,光線極強時瞳孔收縮,以減少進光量;光線轉弱時,瞳孔自動放大,增加進入眼睛的光通量,以適應不同照明條件,這叫做“明暗適應”。據有關資料表明,在強烈的陽光下觀察景物與在星光月夜中看東西,其明度差達1000萬倍。實際上,一個在陽光照射下的黑煤塊也許比燭光下的一張白紙明亮得多,但在人們的視覺中,仍然覺得“煤是暗的”“紙是白的”。這就是視覺的恒常性。
視覺恒常性不僅僅表現在明度感覺上,在色調感覺中,也同樣存在著。人們常常依據主觀經驗來判斷某些東西“應該”是什麼顏色,當客觀條件發生了一定變化之後,也不以為然,似乎視而不見。初學寫生者所畫出的顏色,常常不是他們真正看見的,而是過去印象中的色彩。因此,在人們感知中也包含著以往記憶的沉積。
視覺適應的另一種表現是,當人們最初接受一種新的視覺信息時,如走進彩燈閃爍的遊藝廳,頓時會感覺五彩繽紛、令人為之振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感覺逐漸“適應”了,心情平靜了,一切似乎變得不以為然。所謂“久聞不知其臭”也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由於眼睛的生理機製的作用,在人的視感覺中,客觀事物並不像鏡子反射光線一樣被原樣不動地反映出來。當人們自以為達到了“準確”的判斷時,往往其中已包含了錯覺的因素。在亮度、色度以及高度、長度、虛實度等方麵,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大都是特定條件下的相對值。
2.視感覺的對比效應
我們對色彩的感知,還會隨著周圍或者臨近的色彩而改變。鄰近色的影響並非總是可以預測,這使其造成的效果更為複雜和迷人,而且很有可能沒有兩個人看到的效果會是一樣。同時,對比的某些效果頗為驚人。例如,把鮮紅放在鮮綠中間,我們會看到紅綠交彙處的邊緣發出閃光。還有當我們長時間注視著一個紅色物體而突然把視線移向牆壁時,牆壁上就會出現與紅色相反的綠色“殘像”。從生理學上分析,當人們注意觀察紅色物體時,視錐細胞的感紅單元興奮而感綠單元受到抑製,當紅色刺激終止時,受到抑製的視神經則暫居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