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中的環境設計思想
設計學
作者:滕宏偉
【內容摘要】風水學是基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古老的傳統展開的環境研究,其方法論不像環境設計學那樣係統而科學,甚至帶有某些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但其方法論經過了數千年中華民族的環境選擇和改造實踐,是曆史沉積下來的人類文化的精華,值得今天的環境設計家們研究與參考。
【關鍵詞】環境風水設計
一、風水學的古老傳統
早在上古時期,我國古代先民就學會了在依山傍水之地進行住宅建設的經驗。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坐落於浙江餘姚四明山前的一塊高地,四明山在河姆渡遺址的南麵,而河姆渡遺址的北麵是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東麵是一片平原加上一係列呈南北走向的烏石山、羊角尖山、雲山等低山與丘陵地帶,芝嶺溪水在遺址的西南流過,西麵至北麵有河流渡口,河姆渡遺址就位於這種山崗、河流、湖泊、平原、草地、丘陵、沼澤等多種地貌組成的多樣化的地理環境中,從風水學的角度看,這裏是絕佳的風水寶地;距今約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位於陝西渭河支流的滻河東岸台地上,遺址背靠白鹿塬,西麵是滻河,東麵是灞河、銅人塬和驪山,房屋大門多向南開,表明半坡人已有了方位概念,或已了解方位與日照、氣候變化的關係。半坡遺址所處的地理環境有山有水,有平原與河流,森林茂密、水量豐沛,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理想的人類聚居之地。這說明中華民族自上古時期就有了風水學概念上的理想環境選擇與設計意識,這種意識不斷地被後人加強與豐富,最終形成中華文化圈中一種特色鮮明的古老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門古老而神秘的學問。說它古老,主要是因為它數千年以來針對建築環境進行趨吉避凶的勘測、選址和設計;說它神秘,是因為它與科學有別,其中甚至有不少內容是難以用現代科學去解釋和驗證的。
“風水”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之中,在郭璞之前,風水又被稱為堪輿,是指一種勘察地形地貌的方法。唐代呂才在《五行祿命葬書論》中就提到“殷周時有卜宅”之記載;《詩經》中有“相其陰陽”之說,可見對住宅的吉凶進行預言卜筮的行為早在商周時期就開始了。風水術真正興起是在漢代,據傳《葬書》是漢代一位名叫青鳥的先生所著。魏晉南北朝時期,風水術盛行開來,著名的風水大師有管輅、郭璞等;隋唐時期風水術廣為流行,並且受到皇家的重視,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點風水。宋代,風水術更為盛行,風水大師越來越多,朝野上下都相信風水。明代,風水名家輩出,有關風水的著作也越來越多,劉伯溫、胡舜申等風水大師,在他們的風水術指導下建造的著名建築有的至今依然存在。因此,風水學是在先秦時期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流行開來,至唐宋時期盛行,明清時期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古老的曆史傳統文化現象。目前仍廣泛地受到人們的重視,且其影響超越國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人們在曆經了數千年與自然的鬥爭與適應過程之後,逐漸積累起了一係列選擇優越地理環境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人們長期觀察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總結,其理論和實踐經過了長期的實踐檢驗,是中華民族一項寶貴的環境選擇科學。
二、風水學中理想環境的選擇
古人認為大自然中有一種氣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氣,這種氣遇到風就會散去,遇到水就會停留,所以古人就在長年累月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積累起了一套觀察和實踐方法,這種方法能尋找到大自然中有生機和活力的地方,也能用模仿的方法對環境進行改造,從而通過人為的方法讓生氣彙聚而不散,運行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