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隻烏鴉總不飛去,老是棲息著,老是棲息著;在我房門上方那蒼白的帕拉斯半身雕像上。它眼中流露的神情,看上去就好像夢中的一個惡魔。在它頭頂上傾瀉著的燈光將它的陰影投射在地板上。”
愛倫·坡將這首詩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一直斷斷續續地寫了10年。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卻被迫將它廉價出賣,僅僅隻得到了10美元的稿費——這相當於他一年的工作僅合一美元。
曆史是公正的。當時隻得了10美元的詩,它的原稿最近卻賣了幾萬美金的高價。
這樣一位天才詩人,一生都在窮困中度過,他大部分時間付不起房租,盡管房子簡陋。他的妻子患有肺癆,因為沒有錢尋醫問藥,隻有終日纏綿病榻。他們沒有錢買食物,有時候,他們一連好幾天都沒有一點東西可吃。當車前子草在院子裏開花的時候,他們就把它摘下來,用水煮熟了當飯吃,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如此。
年幼的藏犬長出牙齒並能撕咬時,主人就把它們放到一個沒有食物和水的封閉環境裏讓這些幼犬自相撕咬、殘殺後剩下一隻活著的犬,這隻犬稱為獒。據說十隻犬才能產生一隻獒。
要做一隻犬還是一隻獒,要看你自己的選擇。有磨難的曆練,才能成就輝煌的人生。
每天自省五分鍾
當海菲覺得自己已經可以憑借毅力、實力和智慧戰勝人生中的困境時,他變得更加從容和自信,但是他始終不敢太過放鬆,他時刻警惕失敗的偷襲,為此,他養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每晚反省一天的行為。
他習慣於晚上,在熄滅蠟燭之前,回想這一天每時每刻的言行。他要認真反思這一天來經曆的所有的一切。他知道當自己有勇氣勸誡自己、原諒自己時,也就不害怕麵對自己任何的錯誤了。
教訓往往被人們當成愚蠢與悲傷的同義語。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假如他願意並確實從失敗中學習,那麼今天的教訓就會為明天的美好人生打下基礎。
如果你讀過《聖經》就會知道,上帝要求人們學會反省。
《新約聖經》裏就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對基督懷有敵意的巴裏賽派人,有一天,將一個犯有奸淫罪的女人帶到基督麵前,故意為難耶穌,看他如何處置這件事。如果依教規處以她死刑,則基督便會因殘酷之名被人攻訐,反之,則違反了摩西的戒律。基督耶穌看了看那個女人,然後對大家說:“你們中間誰是無罪的,誰就可以拿石頭打她。”
喧嘩的群眾頓時鴉雀無聲。基督回頭告訴那個女人,說:“我不定你的罪,去吧!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此則故事告訴我們的是:當要責罰別人的時候,先反省自己可曾犯錯。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有迷才有悟,過去的“迷”,正好是今日的“悟”的契機。因此經常反省,檢視自己,可以避免偏離正道。
要認識自己必須依靠自己與別人,自己就是前述的自我剖析,別人就是他人的批評。由於自我剖析往往不夠客觀與深入,因此得依賴他人的批評。
曾有人向哈佛的魯恩教授抱怨說:“我每天都在拚命地工作、工作,我一刻也沒閑過,可如此努力為什麼卻總是不能成功?”
正如成功多是內因起作用一樣,失敗也多是自己的缺點引起的。一個人必須懂得不斷反省和總結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才不會老在原處打轉或再次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人隻有通過“反省”,時時檢討自己,才可以走出失敗的怪圈,走向成功的彼岸。
所謂“反省”,就是反過身來省察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錯誤,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人為什麼要自省?這裏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個是主觀原因,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個性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而年輕人更缺乏社會曆練,因此常會說錯話、做錯事、得罪人;另一方麵是客觀原因。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隻說好話,看到你做錯事、說錯話、得罪人也故意不說,因此,這就更需要你自己通過反省來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
傳說著名高僧一燈大師藏有一盞“人生之燈”,這盞燈在當時非常有名,有很多人一直想得到這件寶物。
這可不是一盞普通的燈。這盞燈,燈芯鑲有一顆500年之久的碩大夜明珠。這顆夜明珠晶瑩剔透,光彩照人。
據說,得此燈者,經珠光普照,便可超凡脫俗、超越自我、品性高潔,得世人尊重。有三個弟子跪拜求教怎樣才能得到這個稀世珍寶。
一燈大師聽後哈哈大笑,他對三個弟子講:“世人無數,可分三品:時常損人利己者,心靈落滿灰塵,眼中多有醜惡,此乃人中下品;偶爾損人利己,心靈稍有微塵,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輝,此乃人中中品;終生不損人利己者,心如明鏡,純淨潔白,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體,容不得半點塵埃。所謂‘人生之燈’就是一顆幹淨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