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項目3 撰寫市場調查報告(2 / 3)

(4)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同類現象的動態數列進行對比,觀察其發展變化的數量關係,也可將兩個以上的相關現象,在同一曆史時期的動態數列進行對比,分析其發展變化的協調性。

(二)動態數列的種類

根據統計指標表現的形式不同可將動態數列分為總量指標動態數列、相對指標動態數列和平均指標動態數列三種。其中,總量指標動態數列是基本數列,後兩種是派生數列。

1.總量指標動態數列

將現象某一總量指標在不同時間的數值,序時編排所形成的數列,稱為總量指標動態數列,它反映被研究現象總水平(或規模)的發展過程和結果。根據總量指標反映現象的時間狀況不同,總量指標動態數列又可分為時期數列和時點數列。

(1)時期數列

凡排列在總量指標動態數列中的每個指標數值,均反映現象在一段時期內發展過程的總和,該動態數列稱為時期數列。

(2)時點數列

凡排列在總量指標動態數列中的每個指標數值,都反映現象在某一時點上總量的動態數列稱為時點數列。

時期數列和時點數列的區別是由這兩種動態數列所反映現象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其區別是:

(1)時期數列中的每個指標數值都是反映現象在一定時期內發展過程的總量;時點數列中的每個指標數值,則是反映現象在某一時點上的總量。

(2)時期數列各期指標數值可以相加,因為相加的結果有實際的意義,時點數列中的各指標數值除計算過程需要相加外,一般不能相加,因為相加的結果無實際意義。

(3)時期數列中每個指標數值的大小,與時期的長短有關;時點數列中每個指標數值的大小,與時間的間隔長短無關。

(4)時期數列的每個指標數值,是跟隨現象發展過程作連續登記得到的;時點數列中的每個指標數值,是對現象做一時調查確定的。

2.相對指標動態數列

將現象某一相對指標在不同時間的數值序時編排所形成的數列,稱為相對指標動態數列,它反映被研究現象數量對比關係的發展變化過程。相對指標動態數列中的各時間上的數值,是不能相加的。

3.平均指標動態數列

將現象某一平均指標在不同時間的數值序時編排所形成的數列,稱為平均指標動態數列,它反映現象平均水平的發展趨勢。由於平均指標可分為靜態平均數(一般平均數)和動態平均數(序時平均數),因此,平均指標動態數列也可分為靜態平均數動態數列和序時平均數動態數列兩種。

(1)靜態平均數動態數列

靜態平均數是標誌總量除以總體總量,它反映總體各單位某一數量標誌值在一定時間上的一般水平。

(2)序時平均數動態數列

把反映現象自身在不同時期的若幹個序時平均數的數值,按時間順序編排所形成的動態數列,稱為序時平均數動態數列。

4.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動態數列有三種,各種動態數列的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不盡相同,但根據總量指標動態數列計算序時平均數的方法是基本的,現對總量指標動態數列序時平均數的計算作以下說明:

總量指標動態數列包括時期數列和時點數列,這兩種數列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很不一樣,亦需分別說明:

(1)時期數列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比較簡單,隻需將數列各期水平直接加總除以數列項數即得。

(2)時點數列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因掌握資料的情況不同而異。

(三)指數分析

1.統計指數的概念

統計界認為,統計指數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指數是泛指社會經濟現象數量變動的比較指標,即用來表明同類現象在不同空間、不同時間、實際與計劃對比變動情況的相對數。狹義指數僅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複雜社會經濟現象在數量上綜合變動情況的相對數。

2.統計指數的分類

統計指數從不同角度可以作以下分類:

(1)按研究範圍不同,統計指數可分為個體指數和總指數

個體指數是表明複雜社會經濟總體中個別要素變動情況的相對數。例如,某種商品銷售量指數、個別商品的價格指數、單個產品的成本指數等都是個體指數。

總指數是表明複雜經濟現象中多種要素綜合變動情況的相對數。

(2)按編製指數的方法論原理不同,可分為簡單指數和加權指數

簡單指數是指直接將社會經濟現象個別要素的計算期數值與基期數值對比的相對數。

加權指數是由個體指數加權平均或彙總求得的總指數。加權指數是計算總指數廣為采用的方法,綜合指數也是一種加權指數。

(3)按指數性質不同,可分為數量指標指數和質量指標指數

數量指標指數是用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或規模變動方向和程度的指數。如職工人數指數、產品產量指數、商品銷售量指數等。

質量指標指數是用以反映社會經濟現象質量、內涵變動情況的指數。如成本指數、物價指數、勞動生產率指數等。

(4)按反映的時態狀況不同,可分為動態指數和靜態指數

動態指數是說明現象在不同時間上發展變化的指數。

靜態指數是反映現象在同時期不同空間對比情況的指數。

3.指數體係和因素分析

(1)指數體係

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關係是客觀存在的,有些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聯係可以用經濟方程式表示出來,如

商品銷售額商品銷售量×商品銷售價格

生產總成本產品產量×單位產品成本

上述的這種關係,按指數形式表現時,同樣也存在這種對等關係。即

商品銷售額指數=商品銷售量指數×商品銷售價格指數

生產總成本指數產品產量指數×單位產品成本指數

在統計分析中,將一係列相互聯係、彼此間在數量上存在推算關係的統計指數所構成的整體稱為指數體係。統計指數體係一般具有三個特征:

①具備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指數。

②體係中的某個指數在數量上能相互推算。如已知銷售額指數、銷售量指數,則可推算出價格指數;已知價格指數、銷售量指數,則可推出銷售額指數。

③現象總變動差額等於各個因素變動差額的和。

(2)因素分析

指數體係是進行因素分析的重要工具。構建指數體係的目的,就是要分析多種因素的變動對社會經濟總體變動情況的影響。例如,用指數體係來分析價格、銷售量的變動對銷售額的影響;分析工資水平、工人結構、工人總數的變動對工資總額的影響等。

①因素分析的對象是複雜現象

這裏所說的複雜現象是指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現象,它的量表現為若幹因素的乘積,其中任一因素的變動都會使總量發生變化。例如,生產總成本表現為單位產品成本和產量的乘積,單位成本和產量任一因素發生變化,都會使總成本產生變動。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測定這些因素的變動對總成本變動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

②因素分析中的指數體係以等式的形式表現

編製指數體係的基本思想是:測定一個因素的變動時,假定其他因素不變,並以等式來表現體係。例如,將生產總費用的變動分解為單位產品的材料消耗(單耗)、原材料單價、產量三個因素的影響。因素分析時,是用固定價格、產量來編製單耗指數,用固定單耗、產量來編製價格指數;用固定單耗、價格編製產量指數,從而形成如下以等式形式表現的指數體係。

總費用指數產量指數×單耗指數×單價指數

在因素分析中,所有的指數體係都以等式表現。

③因素分析的結果有相對數也有絕對數

指數體係的表現形式表明,若幹因素指數的乘積等於總變動指數,若幹因素的影響差額之和應等於總體變動實際發生的總差額。

三、總量指標的因素分析

(一)兩因素分析

總量指標的兩因素分析在指數體係上,表現為總變動指數等於兩個因素指數的乘積。要保證兩個因素指數之積等於被研究現象變動的指數,最關鍵的是確定同度量因素的時期。一般應遵循的原則是:一個因素指數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報告期,則另一個因素指數的同度量因素要固定在基期,即兩個指數的同度量因素不能同時固定在報告期或同時固定在基期。

(二)多因素分析

總量指標的多因素分析在指數體係上,表現為被研究現象的總變動指數等於三個或三個以上因素指數的乘積。同樣,要保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素指數之積等於被研究現象變動的指數,最關鍵的是確定同度量因素的時期。在實際分析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多因素分析必須遵循連環代替法的原則,即在分析受多因素影響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時,要逐項分析,逐項確定同度量因素。當分析完第一個因素變動影響後,接著分析第二個因素的影響,然後再分析第三個因素的影響,依次類推。

(2)在多因素分析中,為了分析某一因素的影響,要把其餘因素固定不變。具體方法是:當分析第一個因素的影響時,把其他所有因素固定不變,把其他所有因素作為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當分析第二個因素變動的影響時,則把已經分析過的因素固定在報告期,沒有分析過的因素仍固定在基期。當分析第三個因素的變動影響時,把分析過的兩個因素固定在報告期,沒有分析過的因素仍然固定在基期,依次類推。

(3)對多因素的排列順序,要具體分析現象總體的經濟內容,使之符合客觀事物的聯係或邏輯。各因素順序的排列一般應遵循數量指標因素在前,質量指標因素在後的原則。具體可采用逐項層層分解法來確定。

工作任務3撰寫市場調查報告

一、市場調查報告的含義與類型

市場調查報告是以一定類型的載體反映市場狀況的有關信息,並包括某些調查與預測結論和建議的形式。調查報告對市場現象不是一般性的描述,而是經過對現象的科學分析和總結,揭示出事物的本質。調查報告展示了市場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調查報告涉及的知識麵較寬,如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邏輯學、數學和統計學等專業知識。它是調查者思想、立場、知識、能力和才華的綜合體現。

調查報告依據不同標準可劃分為多種類型:

(1)依據調查的目的不同可分為理論型調查報告和實際型調查報告。

(2)依據調查對象的範圍和關係不同可分為概況型調查報告和專題型調查報告。

(3)依據調查的性質不同可分為敘述型調查報告和分析型調查報告。

(4)依據表達形式的不同可分為文字報告和口頭報告。

二、市場調查報告的格式與結構

市場調查報告作為一種特殊的應用文,其格式總的特點是開門見山,準確簡練。從一般結構上看,一篇完整的調查報告由題目、目錄、摘要、正文和附錄等幾部分組成。

(一)報告題目

報告題目應簡明準確地表達報告的主要內容,一般是通過扼要地突出本次市場調查全過程中最具特色的環節的方式,揭示本報告所要論述的內容。其格式可以隻有正標題,例如,《關於××市居民轎車消費狀況與趨勢的調查報告》;也可以采用正副標題的形式,例如,《轎車不再是富人的象征――××市居民轎車消費狀況與趨勢的調查報告》。作為一種習慣做法,調查報告題目的下方,緊接著注明報告人或單位名稱、報告日期,然後另起一行,注明報告呈交的對象。這些內容編排在調查報告的首頁。

(二)報告摘要

報告應提供“報告摘要”,主要包括四個方麵的內容:

(1)明確指出本次調查的目標。

(2)簡要指出調查時間、地點、對象、範圍以及調查的主要項目。

(3)簡要介紹調查實施的方法、手段以及對調查結果的影響。

(4)提煉調查中的主要發現或結論性內容。

(三)報告的正文

正文應依據調查內容充分展開,它是一份完整的市場調查報告。一般來說,報告正文應包括四個主要部分:

(1)調查方案,包括對整體方案和技術方案的執行結果評價,特別是對關於調查對象選擇、問題的設計與依據、搜集資料的方式及調查時間等調查方法給予評價。

(2)指出分析問題的角度或出發點,包括對一些測量方式的解釋以及調查誤差的估計。

(3)提煉分析的結論性意見。

(4)提出建議對策或根據資料對發展趨勢進行估計等。

正文的寫作要求言之有據,簡練準確。每層意思可以用另起一段的方式處理,而不需刻意注重文字的華麗與承接關係,但邏輯性要強,要把整個報告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

(四)附錄

附錄是指調查報告正文包含不了的內容或對正文結論的說明,是正文報告的補充或更為詳細的專題性說明。例如,數據的彙總表、統計公式或參數選擇的依據,與本調查題目相關的整體環境資料或有直接對比意義的完整數據等,均可單獨成為報告的附件。

三、市場調查報告的撰寫

(一)撰寫程序

撰寫調查報告是把調查分析的結果用文字表述出來,撰寫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1.確定調查報告的主題

調查報告的主題是調查報告的中心問題。選題的途徑一般分為領導布置、外單位委托或自選觀察調查。觀點是調查研究者對分析對象所持有的看法和評價。它是調查材料的客觀性與調查者主觀認識的統一體,是形成思路、組織材料的基本依據和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