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六章 蒙古攻勢(1 / 2)

大明天啟六年,普天大旱,陝西、山西以及蒙古等地連續八月滴雨未下,陝西山西兩地土地龜裂,河流斷流,作物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各地饑餓難耐的百姓紛紛上山落草,一時間山西陝西兩地是赤地千裏,餓莩滿地!

要是這個情況在朱由校登基以前,這裏毫無疑問的又要爆發一場傷及大明國本的暴亂,但是如今朝廷國庫充實,糧草準備充分,早在大明西北發生幹旱之前,朱由校就開始從糧食富餘的江南、倭國還有東南亞海上貿易收集糧食,然後利用由大明物資商號往西北囤積糧草,然後派出大量的賑災觀察使負責賑災事宜,然後又從京師和遼東調集兵員加強陝西和陝西兩地的防禦,幾種方法下來,總算勉強控製住了陝西和山西兩地的局勢。

和山西和陝西兩地情況類似,蒙古草原也經曆著一場罕見的大幹旱,草原上的大部分牧草旱死,就是沒有旱死也是根本不夠蒙古部落大量的牲畜食用,糧食的缺乏和水源的幹涸使得牛羊馬匹也隨之大量死亡,在整個蒙古草原上,除了一些占有水草十分豐盛的牧場的大部落還能夠勉強維持生計之外,其他小部落紛紛遷徙,到處尋找新的水源和牧草,可是蒙古人在蒙古草原上多年的生存,新的牧地那是這般容易尋得的,而在和蒙古草原相距不遠的大明土地上,同樣幹旱的大明百姓卻是活的有滋有味,怎麼也讓蒙古的那些遊牧民族覺得不爽!

在以前,手無寸鐵的大明百姓在餓著肚皮的情況下,還敢起來反抗巨大無比的國家機器,如今,全民皆兵的蒙古部落在肚皮和強大的大明麵前,顯然會選擇肚皮!先是和大明接壤的一些蒙古部落向明朝九邊的守將借用糧草,可是朱由校的仁義卻隻是對一部分蒙古部落有用,這些部落靠近大明邊境,在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茶馬市交易和日常商貿中和大明建立了十分不錯的關係,而對於接連轟湧而至的蒙古部落,朱由校顯然不會翻上農夫與蛇的錯誤,蒙古人絕對不是一點點糧食就能喂飽的,再說這糧草養活那十幾個蒙古部落還行,但是要養活一百多萬受災的蒙古牧民,那是這般簡單的!

再索取不到的情況下,總有人要鋌而走險,在大明天啟六年六月的時候,以前零星的蒙古入境掠奪活動終於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在整個大明九邊防線上,所有的部隊都進入了戰備狀況,除去九邊上散布的十六個通州師,朱由校還從京師調集了三個通州師支援地方,不過對於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來說,由三十幾萬大明士兵守著的長達幾千裏的防線漏洞實在太多,蒙古人不斷的利用明軍的防線間隙進入大明境內燒殺搶掠,九邊上接連不斷的奏報讓本想安心求發展的朱由校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殺心了!

這就是朱由校第二次出巡時的狀況,對於中國來說,西北永遠是叛亂的根源,也是割據的好地方,朱由校深深明白如果不是自己的出現,在未來的日子裏,也許有個叫李自成的人會從西北起家,然後將大明滅亡,因此朱由校絕對不允許蒙古人在自己的七寸上狂小戳小打!

在西北兩個多月的巡查,使得朱由校認識到了和京師的繁華處於反麵的貧困,而這貧困的原因就是曆史上不斷的征戰,長期的征戰將普通百姓掠奪的一無所有,而且將當地的基礎設施破壞的一幹二淨,沒了糧食作業所需的水利設施,百姓在天災前麵絲毫沒有抵抗的能力,而破敗的驛道和長期征戰破壞的植被使得西北的經濟始終無法恢複元氣!

大明天啟六年八月,正是秋高氣爽的日子,西北的貧瘠土地上的那麼些可憐的作物收割完畢,整個大明的軍事武器又轉動了起來,陸續向九邊集中的大明部隊給還在旱災和饑餓中掙紮的蒙古林丹汗傳遞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也許蒙古部落不在老天麵前屈服,卻要屈服在一個農耕民族的手中!

經過了幾年發展的明軍部隊和當初遼東征服後金的明軍部隊相比,其間的進步不是一點點,大明迅速發展的冶鐵業使得原本昂貴無比的紅夷大炮成為了軍隊的常規火炮,原本的車營陣經過幾年來的演練已經有了許多新的戰法,騎兵的大規模衝鋒已經不是明朝火器部隊的威脅,可以一次發射二十四枚火箭手雷的火箭車已經列裝部隊,而與此相反,原本就戰力不及後金的蒙古部隊如今還在原地踏步,征服蒙古對朱由校來說,似乎實在進行一場考校耐心和財力的戰爭,如何在莽莽草原上圍剿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如何穩固自己在蒙古的占領地位,如何保準進入草原之後的漫長補給線,如何將桀驁不遜、四處漂泊的蒙古牧民變成一個依草而居的牧場主?這些都是朱由校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