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小學生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培養(2 / 2)

1、課程輔導幹預訓練

學校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觀點采擇的特點編製適宜有效的心理活動課程,在課程活動中提供大量的同伴分享機會,進行采擇能力幹預訓練。具體活動形式包括角色扮演技術、移情訓練技術,綜合故事、遊戲、多媒體教學等方法。

如,可以設計某個主題,讓學生扮演某個角色,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幫助其發展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隨著扮演角色的增多,增強其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移情能力及觀點采擇水平。在輔導過程中,可以引用精彩故事,讓學生共同分享,在情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站在不同的立場思考問題和體驗內心感受。可以開展豐富有趣的遊戲活動,例如合作遊戲,在學生參與完成遊戲之後要積極引導其開展分享體驗,寓教於樂,讓他們在遊戲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2、樹立榜樣學習人物

班杜拉研究告訴我們,個人的行為模式、心理品質是可以通過觀察學習榜樣行為而獲得的。小學兒童社會采擇觀點能力的提升同樣也可以通過榜樣學習、通過觀察他人行為而獲得。獲得肯定的的榜樣行為人物能激發小學兒童模仿榜樣的利他行為的意願,促進小學兒童的社會行為的發展。所以,學校要積極樹立優秀榜樣,在學習活動中,有意識地為孩子樹立典型,如:建立班級“每周一星”製度,讓樂於助人的孩子當“明星”,激發孩子內心的道德感,認識到為他人服務是光榮和快樂的,並內化這種觀念;積極開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開展“我心中的偶像”班隊活動,宣布好孩子偶像的條件,內化學生對於偶像標準的認同,引導其做出與榜樣行為相一致的有效行為。

3、加強日常教育引導

行為主義理論告訴我們,保持孩子良好社會行為的有效方法就是對其符合社會規範的良好行為進行積極強化。所以,在日常教育當中,教師要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積極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化,用多種方式對其社會采擇的良好行為進行積極強化,比如積極引導學生對同伴友善的行為作出回報,引導學生學會給予同伴關心、幫助和同情,學會有禮貌地回絕別人,學會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表示歉意等等,以促進其采擇能力的發展。可以用獎勵或言語強化(表揚)的方式促進孩子的社會采擇觀點的發展,促成學生社會行為的形成。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對於個別發展不足的學生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4、重視家庭教育培養

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孩子的社會采擇能力水平如何,其實也反映著家庭教養方式及父母采擇能力水平。所以,父母要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學習積極有效的采擇行為。另外,家長也要配合學校,幫助學生鞏固在學校習得的采擇行為知識。家長除了關愛孩子的同時,更需要促進其健康成長。家長要積極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諸如獨立做飯、照料小動物、看望生病的同學、跟鄰居朋友分享東西等,以此促進兒童的社會能力的發展。也可以積極提供訓練機會,比如讓孩子與家人一同去聚會、旅遊或參加其他集體活動,在與他人交互過程中引導孩子關注積極親社會內容,提高積極觀點采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