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係建立的困境與創新出路研究
文化壇論
作者:張小健 曾澤棟
摘要:當前地方醫學院校缺失科學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係,造成種種弊端和錯誤導向,不利於改變科學成果評價根底淺薄的現狀。文章在研究現行主要評價方法的基礎之上,指出和分析了現在麵臨的困境。為尋求出路,文章提出用整合現行舊方法和實驗性方法的創新視角取長補短,建設一個科學的評價體係。
關鍵詞:地方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體係;困境與出路
一、前言
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作為科研管理的一項主要內容,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是否客觀、公正,直接影響到科研管理的效益。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著學術界和地方醫學院校的老大難問題是地方醫學院校如何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同時這也是一個相當緊迫且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雖然當前地方醫學院校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已不僅僅簡單地從定性角度評價,漸漸轉向定量評價或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不少學者在成果評價指標體係的建立等方麵都開展了深入探討,但從新舊方法的整合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尚屬理論研究空白。
二、地方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方法現狀與困境
長期以來,地方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缺失自身的學術成果評價體係,更多地是依靠自然科學的評價方法中的量化管理來進行衡量,卻呈現出簡單化、單一化的趨向,不完全符合人文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運行規律和目的,也不完全符合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的學術發展規律和特點。
在全麵的、完善的、公正的、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體係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地方醫學院校紛紛出現學術評價與數字、數量掛鉤的做法。職稱評定、崗位津貼、獎金發放等都與國外權威引文索引多少篇、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多少篇、獲國家級或省部級優秀成果多少項、出版專著多少本等直接掛鉤。從科研管理的角度來看,忽略人文社會科學的內在特殊性與多樣性,隻用量化方法,也會使管理的目的大打折扣,甚至走向負麵。把學者的個人利益與學術成果的數字化如此緊密地捆綁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風浮躁,滋長了弄虛作假之風,造成了學術腐敗現象的擴大。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被過度地、超範圍地、不按規律地加以濫用,導致矛盾和爭議日益加深。
三、地方醫學院校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係建立創新出路
重組現行舊方法和實驗性方法是當下地方醫學院校降低彼此缺陷的負麵作用一條可行的出路,具體如下。
(一)建立代表性學術論著製度
建立代表性學術論著製度,簡單表述為:一個學者的學術論文若幹篇(如2-4篇)或學術著作若幹部(如2-3部)隻要在本學科領域能長時間居於公認領先地位,即可長時間隻拿這些論著參加有關考核,而不受科研業績量的限定。這就為有能力、有成就的學者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和時間,減少了短周期考核的負麵作用對他們的牽製。
(二)建立“五不”評估體係。“代表性學術論著製度”的人選標準較高,其他大多數人員的科研成果應該考慮用“五不”評估體係來衡量。這個評估體係隻以論著本身作為評估對象,不考慮其他外在因素,即不考慮媒體的報道和評價、不以課題來源評成果、不以評獎論英雄、不承認所謂“核心期刊”、暫時不以學術同行的引用率作為衡量標準,最後加權計算出評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