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要把過去的事全讓人知道,並不等於什麼都不說。有時有保留地跟朋友說說自己的過去也無妨,比如說說你小時候讀書上學之類的無關緊要的事情,可以增進了解,加深感情。你對別人說說自己無關緊要的過去,別人也會向你說。你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讓人知道,人家想了解你又無從下手,又怎麼會信任你。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礎上的。
5說話時盡量常用“我們”
小孩在做遊戲時,常會說“我的”、“我要”等語,這是自我意識強烈的表現。在小孩子的世界裏或許無關緊要,但有些成人也是如此,他們說話時,仍然強調“我”、“我的”,這就會給人自我意識太強的壞印象,人際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有位心理專家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讓同一個人分別扮演專製型和民主型兩個不同角色的領導者,而後調查人們對這兩類領導者的觀感。結果發現,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領導者,他們的團結意識最為強烈。而研究結果又指出,這些人當中使用“我們”這個名詞的次數也最多。而專製型方式的領導者,是使用“我”字頻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人。
事實上,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甲、乙兩個好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在路上,他們不約而同地看到路中央的一錠金子。
甲趕緊跑過去,撿起那錠金子,對乙說:“你看,我的運氣真好,我撿了一錠金子。”說著準備把金子獨自放進自己的口袋。
這時,失主找來了,他不僅要回了金子,還誣告說甲偷了他的金子,要拉他去警察局。
甲有口難辯,很無辜地對乙說:“這回我們可麻煩了。”
乙聽後立即糾正他說:“不是‘我們’,你應該說‘這回我可麻煩了’才對!”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說話時,往往說“我”和“我們”,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在開口說話時,我們要注意這樣的細節,多說“我們”,用“我們”來作主語,因為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英文裏是最小的字母,千萬別把它變成你語彙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會,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鍾內,一共用了3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享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下麵的幾點建議可供借鑒:
1.盡量用“我們”代替“我”
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2.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開頭的
在員工大會上,你想說:“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我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
如果你將上麵這段話的三個“我”字轉化成“我們”,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說“我”有時隻能代表你一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員工們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時,以平緩的語調淡化
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淡,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的人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在吹噓自己。
6該問的與不該問的
與別人交往時,總離不開“問”,有時候該問的,要明知故問,比如:“你的鑽石戒指很貴吧!”“聽說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書,一定很暢銷吧!”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故意明知故問,對方會認為你很關心他,所以對你很有好感。他可能會接著你的話題,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並且有可能說得花心怒放。
明知故問,就是明明知道也要問,這裏的明知故問,會令對方高興。比如,問對方最得意的事,問對方最想讓大家知道的事,問對方不便說的事,隻能借你的口說出的事。這樣,你就可以贏得別人的好感,打開和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使雙方的心彼此更親近。
但日常交際中,有些不該問的東西,即使你想問,也不要去問,諸如:“你今年多大啦?”“為什麼還不結婚呀?”等等,這些話題,有時對方不便作答,自然而然會對你的問話很反感,會因此而討厭你,對你敬而遠之。
交際時不要什麼事都問
無事不問式的交際情境在生活中形式各異、變化無常,其中有同齡人的問話,有不同年齡人之間的問話,有較為熟悉的人之間的問話,還有結識不久的人之間的問話。有些人是無事不問,他們最喜歡探問別人的私事及秘密新聞。有時為了增加他閑談的資料,有時僅僅是為滿足好奇心,即使與自己無關的事,仍然喜歡追問到底。如果是對方適當的關心,會令人覺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則十分令人厭煩了。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