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人文自芳華
品讀《文化文山》
作者:羅有光
2013年8月,九卷本的《文化文山》擺在我的麵前,我有些忐忑,當我誠惶誠恐地翻開書頁,閱讀這些曾經熟悉的文字和圖片時,發現它已換了一副容顏。我的心裏隻有一個聲音:感謝雲南人民出版社的編輯老師們。
我有幸參與《文化文山·廣南卷》的編撰工作,現在想來甘苦自知,甜蜜多於酸澀。一年多的辛勤勞作,讓我真正體味到了什麼叫做“春華秋實”。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對於我,對於每一個文山人來說,我們可以驕傲的說一句:山有人文自芳華。
山是文山——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這片地處祖國西南邊疆的美麗大地,這片四季如春宜生宜長宜居宜人的文山大地,以悠久的曆史、豐厚的文化展現了“三七之鄉 神奇文山”——鍾秀文山!
不用說“三七原產地,楚圖南故裏”的文山,也不用說 “滇桂走廊,福地七鄉”的硯山;不用說“華蓋木故裏,喀斯特綠洲”的西疇,也不用說“激情南疆,物華天保”的麻栗坡;不用說“拳王故裏,藝術之鄉”的馬關,更不用說“辣椒紅天下,休閑普者黑”的丘北;不用說“探秘句町古國,尋夢世外桃源”的廣南,更不用說“雲南紅都,柔情壯鄉”的富寧。
這是一群打擊火石、燒骨的丘北黑箐龍村人,這是一群居住“仙人洞”的西疇人,這是傳唱古歌“幽騷”、“木臘米臘”的歌者,這是催生稻作的地母部落,這是手舞巨椽的大王岩畫,這是翻鼎為鼓敲響出征號角的民族……不管是在水頭、街頭還是箐頭,都是唱著歌跳著舞把每一天都過成節日的古句町國、古紅夷國的子民。
我留戀在金鳳傳“七”裏,尋找“八”個一桌。我徜徉在華蓋木下,抬頭望天有多高。我登上老山追尋“青春不朽”,生命無價,曾經的容顏如此親切。我走進馬關想遇到熊朝忠,經曆一次麵對麵的傳奇。我躺在普者黑的懷裏,忘記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我醉倒在柔情壯鄉,忘記了坡芽歌書,隻記得七村九弄的紅軍故事。我嗅著稻花香,尋找地母,傾聽句町的木劍聲、儂智高的馬蹄聲、方玉潤的墨跡、柯仲平的狂飆漸漸遙遠……我走過了這麼多地方,又情不自禁回到文山大地上,甘心情願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廣南人。
我有幸登頂過老山、老君山、九龍山,暢遊過普者黑、壩美、馱娘江、西洋江、君龍湖……文山大地之上的山山水水呈大美之姿,又以一花一草展示出“神奇”的細節,無一不讓我這個廣南本地人流連忘返,文山在我的心中占據著最神聖的位置。不管怎樣,文山是如此的美麗,像一首歌流過西華山,世外桃源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美得風華絕代。
文字之外,我將繼續行走在文山大地上,我一定會在老君山和九龍山上吮吸到母親最甜美的乳汁。我想要走遍三七花開的地方,品嚐一株神草如何書寫六百年的傳奇。我一定要到硯山阿猛,窺視曾經海洋的痕跡。我相信喀斯特不僅在西疇,在馬關,在麻栗坡,在廣南深處,我一定會找尋水滴石穿的內涵。這一方靈性的山水,不僅在丘北、廣南、富寧,更在硯山、西疇和文山!我要在文山大地上遠足,呼吸,攀越,觀雨,聽風……讀懂文山,做一個有文化的文山人。
九卷《文化文山》,擺在我的麵前,不管三七二十一印在我的腦海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