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下崗女工的家,她的家裏有三個水瓶。女工很勤勞,也很節儉,平時,隻要哪個水瓶沒有水了,她總會及時去燒水,把那空著的水瓶注滿,,女工的家一年四季沒有斷過開水,可是一家人一年四季都在喝涼開水。原因是什麼?家人每次倒開水的時候,女工總是說:“先喝先前燒的,這是自家花了煤氣的,在家不比在單位,有公司出錢,涼了就倒掉。”家人便』頃從地喝了涼開水。於是,女工家天天燒開水,天天喝涼開水。不改變觀念就隻有天天喝涼開水,哪怕你再勤勞。
吃香蕉隻是習慣,那麼對戒煙的看法卻不是習慣了,那是悲觀者與樂觀者的象-征。同樣是對一個問題的看法,用消極的眼光與積極的眼光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你選擇哪種呢?
心靈溝通
在生活中往往就有這樣的事情,比如吃桃子。有剛開始的爛的一個桃子和一個不爛的桃子,習慣思維是先吃爛的,然後再吃好的,但那個好的桃子也可能第二天會爛呢!所以人們一直在吃爛桃子中度日。如果你換一種角度,先去吃好桃子,那麼吃爛桃子隻有一次,這恰如“涼開水’’的故事。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現有四種人,你最喜歡哪一種人?
A.有超凡的能力,從未犯過錯誤的人;
B.有超凡的能力,犯過錯誤的人,這錯誤是在做報告時不小心碰翻了咖啡杯;
c.能力一般,犯過錯誤的人;
D.能力一般,未犯過錯誤的人。
結果是,他們受歡迎的順序為:B、A、D、c。
我家二弟和三弟曾同時去某夜總會應聘,老板要求各自談談自己的弱點與短處。二弟十分幹脆地說:“我沒有短處,正如沒有尾巴可以讓人抓住。”而三弟說:“我的短處是:平常愛穿拖鞋,喜歡抽煙,與女孩握手太用力,走路聲音大,喝飲料速度太快……”他如數家珍,瑣碎,甚至有點好玩,但又不嚴重。那個台灣老板被逗樂了,馬上認定三弟為合適人選。
在老板看來,不管是什麼人,他首先應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這一點都通不過,那其他一切免談。
上述心理實驗中,為什麼“碰翻咖啡杯的人”受人歡迎,與此同理。它使一個“完美的人"多了一個惹人喜愛的“缺點”。這個“缺點”拉近了他與眾人的距離,換句話說,就是使他從天上來到地麵,由神變為人,而人際關係的“鄰近性原理”表明,無論是實際距離還是作用距離,人們離得越近,就越易成為朋友。一個傑出人物,若帶有一些小毛病,人們對他接近,就不會產生威脅感、恐懼感,甚至嫉妒感。
生活裏與其做個超人,不如做個凡人。前者孤獨,高處不勝寒;後者自在,左右逢源,
確實,完人並非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再說也沒有完人。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戴著麵具充當完人,這多虛偽、多荒唐、多累人,而且吃力不討好!
天下沒有一個完美的人,所以天下人對不完美的能人更感興趣,也更易產生共鳴點。
斷臂維納斯令人遺憾,但也使人感到親切可人,因為每個人心中都可以為她準備一雙美麗的手,那就等於每一顆心都接納了她。真實呈現自己,實際上就是解放自己:於是,有了個性鮮明的自我,也有了創造性的自我,更有了一個受人歡迎的自我。
不失自我,又贏得了世界。
沒有最好的,隻有更好的。
心靈溝通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也沒有無缺撼酌事物。正如溫飽是一種幸福,饑餓才能體會;健康是一種幸福,病痛才能體會;愛情是一種幸福;失戀才能體會;團聚是一種幸福,離別才能體會;寧靜是一種幸福,喧噪才能體會;自由是一種幸福,禁錮才能體會;和平是一種幸福,戰亂才能體會一樣。我們隻能在追求完美中不斷完善自己,但絕不能把自己裝扮成完人,否則將會“水至清別無魚,人至察別無徒”。
當機立斷
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聲稱,影響他一生的最大教訓發生在他六歲時。
有一天,王安外出玩耍。路經一棵大樹的時候,突然有東西掉在他的頭上。伸手一抓,原來是個鳥巢,從裏麵滾出了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王安決定把它帶回去喂養,走到門口,他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養小動物。他隻好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到門後,急步走進屋內,請求媽媽的允許。媽媽破例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王安興奮地跑到門後,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一隻黑貓正在意猶未盡地擦拭著嘴巴。王安為此傷心了好久。從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個教訓,隻要是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不能做決定的人,固然沒有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遇。
心靈溝通
王安的教訓,也使我想起了兩則寓言:
一頭毛驢要吃草,毛驢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堆青草,豈料,毛驢犯了難,先吃這一堆?還是先吃那一堆呢?毛驢在猶豫不決中餓死了。
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這樣老狼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