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輻射是看不見的魔鬼(上)(1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具體時間是1945年秋天,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雖然戰爭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然而,核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卻遠遠還沒有結束。日本至今還存在著地球上一家特別的醫療中心——廣島原子彈醫院(1956一年成立),床位多達200張,一直在收治大量的“原子彈”綜合征,諸如智力遲鈍的癡呆,染色體“畸變”的不育症、癌症、白血病、複合骨髓瘤等,以及其他罕見的血液病等慢性病變的患者。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上空投下了一顆小小的原子彈,使這個20多萬人的城市轉眼之間變成了廢墟。三天後,日本長崎也被美國的原子彈摧毀。據相關資料記載,廣島24.5萬人中死傷、失蹤超過20萬人,長崎23萬人中死傷、失蹤近15萬人,兩個城市毀壞的程度達60%~80%。

光輻射是核爆炸的瞬間產生的幾千萬攝氏度的高溫火球,向四周輻射光和熱,又稱做熱輻射。核爆炸瞬間所產生的光輻射,超過數千攝氏度的高溫迅速擴散,能把一切建築和人都活活化為灰燼。在日本的原子彈爆炸中,強烈的光波瞬間毀滅了兩座城市,離爆炸區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然還僥幸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成千上萬的人雙目失明。目前,在日本的原子彈爆炸紀念館還陳列著一節手骨和玻璃,在當年原子彈爆炸的高溫下,兩樣東西已經融為一體,幾乎認不出是手骨還是玻璃了。試想,這是什麼樣的情景?

在核爆炸之後,還有很強的核輻射。核輻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殺傷因素,在核爆炸的五大殺傷破壞效應中,對人類的危害最大。核爆炸時產生的大量放射性核素能夠放射出α射線、β射線、γ射線,還有x射線和中子射線等多種射線,這些射線各具特定能量,對物質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和間離能力,從而使物質或機體發生一些物理、化學、生化變化。如果人體受到長時間大劑量的射線照射,就會使細胞器官組織受到損傷,破壞人體DNA分子結構,甚至會導致癌症,或者造成下一代遺傳上的缺陷,而它對人體的損害卻無聲無息,使人難以覺察。

核彈爆炸時,大量的泥土、碎石與炸彈的碎片一起被拋到空中,形成人們所熟悉的懸浮於地球大氣層中的蘑菇狀煙雲。核爆炸引起的強烈輻射,使拋入空中的泥土、塵埃成為放射性沾染物。在數小時內或數天之內,微塵和碎片又會回落到地麵上來,將可以置人於死地的劑量的放射物質撒到數百平方千米的範圍之內。所以,即使在核爆炸中幸存的人,一旦染上了核輻射,也會得原子病,失明、脫發、機體萎縮,最後痛苦地死去。而且受輻射的人很難與健康的人結婚,他們結婚後生出的嬰兒,全部智力遲鈍,甚至出現畸形。這樣,僥幸大難不死的人,也有無盡的痛苦與他們終生為伴。

在原子彈爆炸後的幸存者中,許多人陸續發生了白血病。最初是在原子彈爆炸後兩年左右發現的,到爆炸後第十年,白血病的發病率到達最高峰,以後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一直到爆炸26年後,幸存者中白血病發生率仍然比普通人高,而且幸存者患上一種罕見的腦瘤的可能性比普通人要高40%,患其他類型的神經係統瘤的概率也較常人略有增加。研究人員調查了80160名原子彈轟炸中的日本幸存者的病史,發現了55例許特爾細胞瘤患者。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非惡性瘤,但對人體會產生危害,因為它所處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大腦區域,一般發生在大腦中脊骨神經和聽覺神經中。沾染上放射物質的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

第一節輻射與可怕的腫瘤

一、輻射會導致腦腫瘤嗎一直傳說在頭部旁邊使用手機很容易引發腦腫瘤。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這種說法有幾分真幾分假,事實真相到底如何?1996年4月15日,日本《報知新聞》做了這樣的報道:英國報紙報道了一項動物實驗,對老鼠實施手機電磁波輻射,發現這種電磁波會促使老鼠腦腫瘤的生長。英國報紙報道的題目頗具黑色幽默的味道:《危險:手機能夠“烹調”你的大腦》。

關於手機電磁波是否會促進人體腦腫瘤的生長,最早發表研究結果的可能要數瑞典的科學家。1999年,瑞典的哈迪爾博士的論文指出,使用手機一側的頭部患腦腫瘤的比例與另一側相比高出2.5倍之多,不使用手機的一側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腦腫瘤的現象,所以哈迪爾博士推測認為,使用手機的頭部一側發生腦腫瘤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出自於手機的電磁波輻射。

這個研究結果被英國BBc廣播電視台播放之後引起軒然大波,盡管哈迪爾博士的論文在數據統計等方麵還不具備這方麵完整的學術意義,但是已經給許許多多人帶來了難以遏製的震驚。因為,迄今為止,在世界上的人們還沒有開始使用手機之前,就已經有了眾多的相關研究。例如,住在雷達基地附近的居民和使用雷達的軍人中間腦腫瘤患者的發病人數就明顯高於一般人群的發病人數。這樣早期的研究結果對於今天搜集電磁波輻射是否與造成腦腫瘤發病有關的病疫學研究是很有借鑒參考作用的鋪墊。已經有研究報告表明,僅僅是手機電磁波強度的1/10的微波就足以造成染色體基因出現異常。染色體基因的異變和癌細胞、腫瘤細胞的生成之間的因果關係是早就被醫學界公認的事實了。

2001年,哈迪爾博士又發表了另一篇論文,這一次,哈迪爾博士的調查研究是對瑞典國內20~80歲的1617名腦肘-瘤患者與幾乎相同的人數的非腦腫瘤患者的分析比較。

結果表明,使用模擬式手機時間長達1年以上與不使用者相比較,腦腫瘤發病率達到1.26倍之多;使用時間長達5年者發病率達到1.35倍;10年以上者達到1.77倍之多。因為當時數碼式手機普及的時間還非常短暫,所以調查限於模擬式手機。共同參與研究的漢森。馬爾多博士指出,隨著數碼式手機的普及和使用時間的增長,“腦腫瘤會慢慢地增大。在使用者沒有超過10年的情況之下,是難以作出判斷的”。

從免疫學角度來說,已經知道了腦腫瘤和白血病的病變期間在10~15年。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廣島、長崎遭到原子彈爆炸輻射的受害者中間,白血病發病率高峰期到來是在10年之後。專家預測,當數碼式手機普及時間達到10年以上時,這個世界上腦腫瘤、腦癌的發病率極有可能進入人類曆史上的最高峰時期。

從動物實驗上看,各國專家研究人員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1997年5月1日的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說,根據澳大利亞學者的實驗,證明了給老鼠照射手機電磁波之後,致癌率高達2倍以上。從事這項研究的是目前負責世界衛生組織關於電磁波研究項目的負責人雷帕克裏博士。實驗對101隻老鼠每天進行2小時的電磁波輻射,輻射的電磁波與手機是同一種類型和強度。在實驗進行到第十個月時,尚未發現遭受輻射群與未遭受輻射的對照群之間有什麼差異,可是,到了第十五個月時,就發現了差異,到了第十八個月時,遭受輻射群老鼠的淋巴癌相對對照群來說達到了2.4倍以上。

另外,還有實驗證明電磁波會導致人體細胞致癌。這項實驗是使用與手機電磁波同樣的電磁波對白血球和淋巴細胞進行24小時輻射,這時,淋巴球出現了向癌細胞轉換時候的染色體損傷,損傷率達到4倍以上,實驗基準是按照5、V/kg人體組織。

二、年齡越小,危險性就越大日本電話公司2001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日本中小學生平均4人中就有1人使用手機。科學家指出,年齡越小越容易受到電磁波輻射的危害。這是因為與成年人相比,孩子們的頭部要小得多,手機周圍大量強電磁波會相對容易地被吸收到腦內。

美國的奧姆·甘地博士指出,5歲孩子頭部組織平均1g的電磁波吸收量居然可以達到SAR的最高值50%。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的藤原修博士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

兒童的腦不僅比成年人小,而且質地也不同。由於質地不同導致更加容易受到電磁波危害的實驗離子也在世界各地科學家研究中不斷得到證實。英國的伽布裏埃博士研究小組在動物實驗中證實了老鼠的腦、頭蓋骨、皮膚等組織隨著成長變化,對電磁波吸收從“容易受到危害”逐步向“比較不容易受到危害”變化發展。

同時,人體骨髓組織中存在著具有造血功能的紅色組織和漸漸失去造血功能的黃色組織。紅色組織的特征是水分較多,這個特征使得紅色組織非常容易吸收電磁波。新生嬰兒基本上都是紅色組織,而成長到了20歲前後時,紅色組織和黃色組織大約各占50%。從這一點上來看,伽布裏埃博士指出:“不能簡單地認為孩子就是縮小了的成人。”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米凱爾·肯地教授發出警告說:“頭蓋骨中的骨髓距離天線隻有數毫米,已經預測到了更加容易受到電磁波影響的結果。然而,誰也沒有測試過電磁波的吸收量。孩子們的頭蓋骨很薄,如果因此而導致骨髓更為容易受到電磁波輻射危害的話,這將是後果非常嚴重的問題。相對來說,人生初期更加容易發生惡性病變,也更加容易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

鑒於此,世界上已經有一些國家的政府部門正式發出警告,勸告不要讓孩子們使用手機。

英國政府正式委托了著名的生化學者維利安姆-斯提阿德率領研究小組進行調查研究,並且於2000年5月向政府提交了報告。該報告指出:“對於孩子來說,神經組織處於發育階段,容易受到電磁波輻射。基於上述的理由,孩子們存在著因為使用手機而容易在健康方麵受到影響的可能性。因此,作為預防措施,應該勸阻孩子們不要使用手機。同時,通信公司要停止對孩子們進行使用手機的宣傳。”此後,斯提阿德還在大學學會的發言中批判了手機生產商在銷售宣傳中把手機說成是在學校中必不可少的商品這種做法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並說:“我絕不讓自己的孫兒們使用手機!”

英國政府衛生部在此基礎上還編製了宣傳材料,勸告未滿16歲的孩子不要使用手機,並且把這個宣傳材料分放在所有手機銷售店內。

2000年7月,德國政府放射線防護委員會的沃爾方。奎寧委員長在發言中說道:“父母必須注意讓孩子們遠離手機。企業也不能把孩子作為宣傳銷售的對象。”

德國的小兒科醫學協會於2000年12月公開發表了限製孩子使用手機的文告。

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稱,使用移動電話的兒童容易出現記憶力喪失、睡眠紊亂和頭痛等症狀。

物理學家海蘭德博士也對手機的電磁輻射提出了擔憂。他說,18歲以下的在英國占移動電話用戶中1/4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傷害,因為他們的免疫係統還不是特別健全。他說:“輻射會影響人腦的活動規律,兒童尤其容易受到傷害。”他接著說:“微波的影響有點像對無線電收音機的幹擾。它對人體細胞的穩定性會產生影響。’其主要影響是在神經係統方麵,引起頭痛、記憶力喪失還有睡眠紊亂。”他說移動電話潛在的危險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移動電話是一種食物,那很簡單,它們不會得到經營許可的,因為它的安全性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英國政府組建了一個新的特別調查組確定移動電話的風險,海蘭德是在參加這一特別小組後提出這些發現的。由英政府2007年5月份組織的一項對手機潛在危險的調查結果表明,應勸阻兒童使用移動電話。

盡管移動電話的電磁輻射是否會危害人體的健康還沒有得到證實,但科學家同意這種電磁輻射會使腦組織發熱的說法。但海蘭德說,手機的真正風險來自於它的低強度輻射,即非發熱型輻射,而不是使腦組織發熱。

第二節電磁輻射影響你的中樞神經

中樞神經係統是微波輻射最敏感的部位。主要引起神經的障礙,甚至出現“腦震蕩綜合征”及帕金森病、肌肉萎縮等病症。長期從事通信業的工作者患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為對照組的3.22倍,職業性接觸工頻電磁場的女工老年性癡呆發病率也明顯升高。大鼠Y迷官試驗表明,在6mW/cm2微波照射後,動物行動遲緩、逃避反射錯誤率增加、攻擊行為下降、探究性行為降低、警戒性辨別行為低下,其中,脈衝微波對行為的影響比連續微波更為明顯。腦部病變可累及各個腦區,尤其是海馬、丘腦、下丘腦、大腦皮層和小腦皮層更為明顯,主要表現為神經細胞的營養不良性改變和超微結構損傷,神經突觸變化多較明顯,並常見神經膠質和髓磷脂的代謝紊亂,晚期則發生腦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