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輻射是看不見的魔鬼(上)(2 / 3)

腦組織中多種酶活力下降,多巴胺受體係統、阿片受體係統、氨基酸受體係統等均發生障礙,並見五羥色胺轉移酶活力下降。海馬切片中腺嘌呤基和色氨酸活性表達異常。

越來越多的民用和軍用電子設備使得電磁場已經成為重要的環境汙染源,中樞神經係統對電磁輻射高度敏感,尤其是學習記憶的改變已成為熱點研究領域。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電磁輻射可引起精神抑鬱、失眠、頭痛和記憶力下降等症狀。學習記憶是腦的高級功能,有關學習記憶的機製研究證明:神經回路、突觸聯係、神經元的形態生化成分和電活動特性等均有程度不等的可塑性。由於突觸在信息傳遞和處理過程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因而突觸可塑性是學習記憶的核心。神經信號的突觸傳遞是由神經末梢釋放遞質,作為配體跨越突觸問隙,作用於效應細胞的特異性受體而實現的。多種神經遞質、調質以及受體問相互協調作用以完成複雜的生理功能。其中,乙酰膽堿和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等直接參與學習記憶過程;而有一些神經遞質係統則是通過與其他遞質的相互作用,間接影響學習記憶能力。下麵以移動電話輻射為例對移動通信微波非熱效應對人的認知能力與神經行為的影響,以及全球移動通信係統(GSM)微波電磁輻射與神經衰弱、阿爾茨海默病和聽神經瘤的相關性進行闡述。

低強度GSM微波對血腦屏障通透性的影響目前尚存有爭議。GSM脈衝波及連續波暴露可導致大鼠血腦屏障對白蛋白的滲透增加,大腦皮層、基底神經節神經元損傷,由於白蛋白滲透增加是在暴露8周後,提示初期白蛋白的泄漏可能導致血腦屏障的開放,並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血腦屏障長期開放,使腦組織對於各種毒素和有害物質高度敏感,並可能對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盡管實驗觀察到的神經元損傷對大腦功能無明顯影響,但長期暴露於低強度的GSM微波輻射,可能導致人腦保留功能減退,繼而在以後出現神經係統疾病,甚至可能在中年時期即出現快速衰老;低強度(900MHz)微波電磁輻射能夠導致人內皮細胞的HSP27蛋白磷酸化及蛋白表達過度,這是影響血腦屏障通透性的關鍵因素。而有些研究者報道,將小鼠暴露於898~l439MHz微波電磁輻射60分鍾,暴露強度為2~4w/kg,血腦屏障對白蛋白的通透性沒有改變。

腦電圖和腦血流圖能比較客觀地反映腦血管,尤其是中樞神經係統的生理和病理狀態。長時間使用移動電話可能導致頭痛、工作效率和記憶能力減退,也會影響人的腦電圖及局部腦血流圖。有研究結果表明,手機發射的902MHz微波對大腦的記憶反應有顯著影響,GsM微波導致聽覺記憶錯誤率明顯增高,並影響4~6Hz和6~8Hz腦電活動;移動電話發射的脈衝電磁輻射(6—8Hz和8~10Hz)對與人記憶過程相關的腦電圖有顯著影響;健康男青年頭部分別暴露於900MHz(最大比吸收率為1w/kg)的基站和手機脈衝電磁場30分鍾後,暴露於基站脈衝電磁場的受試者腦血流量無明顯變化,暴露於手機脈衝電磁場的受試者清醒時暴露側顳葉前部的腦皮質局部腦血流顯著增加;在誌願者視覺記憶測試中也觀察到GsM移動電活能夠導致受試者局部腦血流量顯著減少。

移動電話電磁輻射對人的神經行為和認知能力影響的流行病學調查多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神經行為核心測試方法(NCTB),研究結果表明,移動通信等微波電磁輻射主要影響受試者的簡單反應和反映大腦短時記憶能力的指標(數字跨度、數字譯碼和目標追蹤等)。國內早期手機用戶的調查結果表明,手機使用者的神經衰弱發生率明顯增高。但是,移動電話對中樞神經係統認知能力的影響尚存在爭議,有研究結果表明,對55名誌願者進行神經心理測驗,未發現GSM移動電話對受試者認知能力有影響,受試者在暴露和恢複期間的信息處理能力、記憶力和注意力等認知能力均無明顯改變,但可能影響乙酰膽堿酯酶等與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密切相關的酶活性。盡管在移動電話微波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影響方麵尚存在爭議,但大多數專家認為,由於不能證明移動電話微波對健康確實無害,因此還需謹慎預防。兒童對電磁輻射比成人更為敏感,為了保證兒童的健康成長,應積極開展移動電話電磁輻射對青少年的學習能力及其將來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

學習和記憶是腦的高級功能。學習指人和動物獲得外界知識的認知過程,記憶指將獲得的知識儲存和瀆出的認知過程。學習和記憶是互為依存的,學習是記憶的前提,而新的學習又常常在已獲得的經驗基礎上進行。目前認為,學習和記憶與海馬、前額皮質、丘腦和杏仁核等密切相關,其中海馬的作用尤為重要。海馬的三維立體結構沿長軸分為4個區,分別為CA1、CA2、CA3和CA4區,它們與齒狀回和下托一起構成3個環路。來自全身各處的信息進入海馬,沿不同通道進行加工處理,最後發送到大腦皮質和其他有關中樞。

電磁輻射能夠影響人的學習記憶功能很早就被發現。人們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電磁輻射可引起精神抑鬱、失眠、頭痛和記憶力下降等症狀。但對其發生的確切機製,至今仍未完全揭示。隨著神經生物學的發展,對學習記憶機製的不斷深入認識,學者們對電磁輻射影響學習記憶的作用機製也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第三節電磁輻射損害你的生殖係統

動物實驗表明,電磁波照射對生殖的影響主要是妊娠率降低、著床位點減少、胚胎發育遲緩、畸胎率增加、死胎率升高、胎鼠和子鼠體重下降、性別比例失調,並多見腦發育異常,同時子鼠的免疫功能減弱。雖然生殖損傷效應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功率、頻率、受照時機等),但電磁波對性腺、生殖、子代的危害不可忽視。

一、對生殖係統的影響機製微波輻射對生殖係統的影響按其機製可分為熱效應與非熱效應。

微波輻射的熱效應是指電磁波輻射場照射生物體,引起組織器官的加熱作用而產生的生理影響和抑製、傷害作用。組成人體細胞和體液的分子大都是極性分子,外加微波場可使這些極性分子因趨向作用而發生頻率極高的震蕩運動,消耗能量而發熱,導致組織溫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當微波功率密度較大,生物體產熱過多,超過體溫調節能力時,生物體的溫度平衡功能失調,體溫升高,於是發生生理功能紊亂並發生病理變化。

一般認為,由於睾丸中相對缺乏血管,血流不暢,散熱比較困難,所以易出現過熱而造成睾丸損傷。蘇聯和東歐的學者除承認微波的熱效應外,還特別強調微波的非熱效應。非熱效應並不意味著絕對沒有熱產生,隻是產生的熱量不足以引起生物體感覺反應或者測不出體溫升高而已。隨著國際上微波生物學與衛生學研究的深入,我國及西方一些學者在微波的生物學效應方麵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證實了低強度微波輻射非熱效應的存在。微波非熱效應的存在已逐步被多數學者所接受。微波生物學作用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非致熱作用,關於其機製在分子水平或亞細胞水平都有一些設想和推測,如影響細胞過程,包括基因表達、細胞增殖、信號問通信等。但從分子或細胞的水平上論證其存在,並搞清其作用機製還需做大量的工作,其意義將遠遠超出微波衛生學範圍,並將給醫學、生物學、醫學工程的發展帶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輻射能否影響生男生女早在1981年WHO就通過人群調查提出,受微波照射者的後代女孩比例增加。研究者調查發現妊娠期暴露於低場強高頻電磁輻射(300kHz~300MHz)的理療師,其後代男、女比為0.48%,而高場強暴露的理療師男、女比則為0.31%;每周暴露11~20小時為0.55%,若超過20小時暴露則為0.21%;而對照組為1.51%,且男孩體重降低與電磁輻射暴露密切相關。又有研究者調查了1970~1993年出生的挪威小孩,在高壓電場從事鋁、鎂、鐵、鎳、電纜生產的父親中,其後代男孩比例,鋁為50.38%,鎂為47.32%,鐵為50.03%,鎳為48.27%,電纜為47.20%;在從事鋁生產的母親中,其後代男孩比例為37.04%,對照組為51.42%。在極低頻電磁場工廠工作的男性其後代男孩比例輕度減少,而在相同環境工作的女性其後代男孩比例則明顯減少。進一步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不僅是孕婦,非妊娠婦女甚至是男性,暴露於電磁輻射均可引起後代女孩比例增加。如從事碳調節器工作的男性,其子代男孩比例明顯降低;父親受高頻電磁場或強靜電場輻射,或在高壓電廠、雷達係統附近工作,其後代女孩比例增加。有學者據此認為子代的性別比例失調可作為電磁輻射如微波輻射後生殖危害的評價指標之一。

1975年,研究者將公雞和產蛋母雞(1:4)分別暴露於極高頻電磁場、特高頻電磁場、微波電磁場、極低頻電磁場,暴露12周後,觀察每天食物攝人量、產蛋量、蛋重量、生育力、孵化力、晚期死胎和小雞畸形及性別比例,結果正常對照組雄性小雞占60.8%,其餘各組雄性小雞所占的比例均不同程度下降。另有實驗發現,大鼠受3~4cm波長無線電波照射後子代中雌性比率增加。

三、對性別比例的影響機製

1、內分泌異常盡管電磁輻射導致子代性別比例失調這一說法的提案已有20多年,但其發生機製尚未闡述明確。有報道受孕期父母的激素水平可能參與了部分後代的性別選擇。一方麵,許多非內分泌疾病的患者可能有低睾酮或高促性腺激素,或兩者並存。如患前列腺癌、乙型肝炎、多發性硬化、耳硬化及非何傑金淋巴瘤的父母,可出現子代性別比例失調。

另一方麵,有激素分泌異常的男性如潛水員,其後代女孩比例增加。

現在認為,高水平孕酮和促性腺激素與女孩增多有關,而高濃度的雌激素和睾酮與男孩過多有關。就雙親性激素對後代性別的影響而言,在男性低睾酮或高促性腺激素者往往引起後代女孩增加;在女性,高水平的雌激素者,其後代男孩增多,相反高水平的孕酮其後代女孩增加。早期及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磁場暴露可抑製褪黑激素的產生和分泌,如有實驗發現VDTs輻射能減少小鼠夜問褪黑激素分泌水平;經常處於低頻電磁場下的女工,清晨尿中褪黑激素代謝產物硫酸—6—羥基褪黑激素(6—OHMS)分泌明顯減少,褪黑激素對其他激素如雌激素具有調節作用。電磁輻射的熱效應或非熱效應均可引起血清糖皮質激素的改變,進而影響性激素如黃體生成素的合成和分泌。近來,有報道射頻電爐的男性操作者盡管睾酮並無明顯降低,但卵泡刺激素明顯增加。據此有人認為電磁輻射可能引起父母性激素的改變,這對後代性別會有影響。

2、對Y染色體精子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子代性別的決定與男性Y染色體是有著很緊密的聯係的。電磁輻射主要是微波輻射對生精細胞和精子的損傷作用已有較多研究成果,對精子畸形、精子數目及精子活動力的改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具體到Y染色體精子的改變卻未見文獻報道。由於Y染色體精子來源於男性或雄性,研究電磁輻射對Y染色體精子影響的同時,還應關注精子在女性或雌性生殖道是否會受到影響。近來的研究表明,精子在受孕前可存活6天。既往研究發現電磁輻射可引起DNA損傷、染色體畸變、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及微核形成等。因此,電磁輻射改變子代的性別比例是否與其對x和Y精子的影響不同,如引起Y染色體基因的缺失、突變,Y染色體精子畸形過多或死亡和運動力減弱從而改變精卵結合能力等還有待深人研究。

3、對妊娠的影響子代性別比例的統計主要根據出生後存活並繼續生長發育的個體。

電磁輻射可引起子代流失、先天畸形、官內發育遲緩等,就不同性別的子代而言,這種影響可能並非一致。雄性小鼠暴露於電磁場後再與正常雌性小鼠交配,結果雄性小鼠生長遲緩;大鼠在妊娠期暴露於0.5Hz磁場,發現子代活動力減弱,尤其以雄性更明顯。25名理療師曾在妊娠期暴露於高頻電磁輻射,結果出現4例先天畸形的胎兒,其中3名為女孩,由於男性胎兒對高頻電磁輻射尤為敏感,所以就會出現早期流產增多的情況,而能存活且患先天畸形的男孩相對於女孩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