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豬圈裏有兩頭聰明的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另一邊,會有一定量的食物掉下。兩隻豬要想獲得食物,就必須先去踩下踏板。
不過,因為踏板和食物存在一定的距離。如果有一頭豬去踩踏板,另一頭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落下的食物。如果小豬去踩動踏板,大豬會在食物掉下來後迅速將其吃完,小豬一點食物都得不到;如果是大豬去踩動踏板,小豬的食量和進食速度有限,大豬完全可以在小豬吃完食物之前跑過來爭吃剩下的食物。在這種情況下,兩頭豬應該各自采取怎樣的策略呢?
這個案例就是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兩頭很聰明的豬,為了吃到食物,會費一番腦筋。不過最終獲益的隻會是小豬,原因何在?假設小豬去踩踏板,那麼它將一無所獲,白費力氣,還吃不上任何食物,所以小豬是不會去踩踏板的。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大豬去踩。在大豬踩踏板的時候,小豬隻需要直接在食物的投放處等著。雖然會被大豬搶走部分食物,但小豬不至於餓肚子。
對小豬而言,不管大豬踩不踩踏板,自己不去踩踏板總是最好的選擇。而大豬呢?它知道小豬是不會去踩踏板的,與其兩者一起餓肚子,自己去踩踏板總還能獲得食物。於是,主動去踩踏板成了大豬的唯一選擇。於是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同樣聰明的兩頭豬,卻有不一樣的付出:小豬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處,而大豬不得不來回奔波於踏板和食物之間。
這樣的客觀事實為那些“小豬”提供了一個十分有用的成長方式,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借助於外界的力量,是很難成功的。把獲益的機會把握在自己手中,做一隻“聰明的小豬”,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學的。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能僅僅依靠勤奮就夠了,我們要找到最有助於我們成功的力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事半功倍,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太多的時候,我們不懂尋找自己可以借助的力量,僅僅是一個人在那裏孤軍奮戰,而我們的成就也就隻有那麼多了。
因此,善借之人往往必須會開動自己的腦筋,借助一切可用的資源,以最小的成本也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古印度有個大財主摩訶密,他有7個女兒,均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姿色,她們的美貌獲得了當地人的稱讚。
一天,一名裁縫對摩訶密說:“聽說您的女兒容貌絕色,但我發現,她們還沒有我做出的衣裳漂亮。”財主一聽,怒火中燒。裁縫說:“我們打個賭,假如大家都說您的女兒比我的衣服漂亮,那我就輸給你500金,否則你就輸給我500金,怎麼樣?”摩訶密一聽,立即答應了。
第二天,摩訶密帶著女兒們來到裁縫的店鋪。女兒們穿上裁縫的衣服,頓時周圍發出一片讚歎聲。人人都誇獎摩訶密的女兒美貌絕倫,同時也讚歎裁縫的手藝巧妙精良。不過,當提到哪個更勝一籌時,大家一致認為——摩訶密的女兒們更漂亮。得到了人們的肯定和500金,摩訶密非常高興。奇怪的是,輸了錢的裁縫似乎比他更高興。
摩訶密很疑惑,便偷偷派人觀察,結果發現,自從這次打賭後,沒幾天裁縫店裏就擠滿了愛美的女子,人人都要購買裁縫店的衣服。而裁縫所賣的衣服也從打賭的那天開始,由1金變成了3金。
裁縫利用了摩訶密貪財和好勝的心理,借用美女的“時裝秀”,為自己的裁縫店做了宣傳。通過這樣的手段,他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增加了裁縫店的知名度。裁縫的聰明之處在於借助“美女效應”推動了自己的服裝銷售量。
其實,如今的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各種不同的事件,這些事件起因各異,表現形式各異,結果各異,無心人也就聽之任之了,但有心人卻往往可以從中發現重大的契機,順勢而為,從而為自己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
實際上,即使是不利因素也有可能成為一種助力,善於在逆勢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的支撐點,必定能為自己開創新的天地。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紅樓夢》中薛寶釵填過一首《柳絮詞》,其中有一句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是說柳絮飄浮無根、無所依附,但它能利用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個人要想成事,就要善於借用別人的力量,利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樣才能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因為與整個世界相比,每一個人都太渺小了,即使是天才,也不能擁有維持整個世界的運轉所有的才幹、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能力。換而言之,也就是說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必須學會借助他人的力量。
所以在任務麵前要充分考慮自己的現狀,善於和別人合作,把兩者的長處有機地結合起來,用他人的智慧來幫助自己去迎接、挑戰困難,這樣才有可能避免陷入生存的絕境,並且能夠取得工作的成功。
凡是成功的人,影響別人的人,他們總有非凡的地方,總是有自己的出眾之處。學習這些人,或者借用這些人的優勢,往往就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香港珠寶大王鄭裕彤曾經由於生意發展的需要,準備興建一個規格齊全、現代化水平很高的會議及展覽場所。從1984年年底論證、籌劃、達成協議以來,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樣的一個大手筆自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可令人不解的是,鄭裕彤遲遲不肯下動工令。資金自然不成問題,以鄭裕彤的珠寶生意和新世界中心等房地產生意來說,可謂資金雄厚,且與港府方麵的協議早已簽訂。萬事俱備,現在還欠哪股東風呢?
就在外人紛紛為此而猜測不定的時候,鄭裕彤的“司令部”似乎處於臨戰前的緊張狀態。手下人四處奔走,連鄭裕彤也經常往返於公司與香港機場。
謎底終於揭曉,卻出人們的意料——鄭裕彤宣布的開工日期恰恰是英國女王來訪的那一天。
鄭裕彤竟敢拿自己的開工奠基儀式與英國女王的來訪爭鋒?難道這老頭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最後的謎底向世人揭開了。原來,事先鄭裕彤已成功地進行了公關,邀請到了女王來參加自己的奠基儀式。
就這樣,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用鐵鍁為中心鏟下了第一鍬土。
如逐花不舍的蜜蜂一般追隨女王而來的各路記者,紛紛用自己手中的筆、攝像機、照相機記錄下了這令人激動的時刻。全世界的電視觀眾、廣播聽眾和報刊讀者都知道了女王的舉動,同時也都知道了香港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和鄭裕彤。
鄭裕彤借英國女王的影響力來為自己造勢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人要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夠求得自身更好的發展。
那些為我們熟知的成功者,在最初的時候,他們的力量可能也很弱小,也有很多阻礙成功的因素,他們由弱變強,與借助其他人的長處都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個想要更強的人,就要學會利用他人的長處,以此來彌補自身條件的不足。特別是當我們遇到困難,用盡辦法,絞盡腦汁,一籌莫展的時候,更應該從那些成功的人身上入手,尋找他們可以為我所用的地方,或許可以取得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麵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時,有些人從沒察覺到,有些人雖然有所察覺,卻找不到彌補的方法。專家指出,善於全麵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人才能夠不斷挖掘自己,為自己訂立最符合自身發展軌跡的目標。而善取他人之長就是彌補自身缺點的有效方法,這要求我們在客觀評價自己的基礎上進行。
同時,我們也需要客觀評價別人,正視別人的優勢,正視自己的弱勢,才能為取長補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