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之所以會取得驚人的成績,正是由於他們想到別人沒想到的東西,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讓自己跨越障礙直至成功。
我們在工作中往往也會受到任何思維定式的限製,一旦碰到用現有的方法解決不了的事情,就認為這件事不可能被解決了,其實,隻要你能掙脫這種思維定式,你就會知道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不可能。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意味著你必須麵對別人不曾麵對的艱難險阻,吃別人沒吃過的苦,但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夠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到達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先下手為強,跟風者瞎忙
投資大師巴菲特不肯透露自己的股票,因為他擔心別人會模仿他,如果他要更多地買進,他就得花更大的費用。他不和任何人提及此事,他甚至害怕說夢話,因為他的妻兒可能聽到。堅持自己獨立的判斷,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自信。做到與眾不同確實不易,但是,這是投資取勝的關鍵。
你起步晚了或慢了半步,人家就搶先成功了,商場上的競爭是空前激烈的,據說在日本的那些知名企業裏,每5秒至1分鍾就可獲得世界各地市場行情的變動情況,而商人麵對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市場,錯過一分一秒就可能導致失敗。
如果經營思想陳腐守舊,產品麵孔多年不變,行銷方式消極呆板,銷售渠道狹小不變,不僅不能先人一步,反而要落後幾步,肯定會被競爭對手拖垮,被市場的波濤淹沒。
因此,一個成功的商人或投資者,要做到讓自己的決策先人一步,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高人一層。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要使世界動,一定要自己先動。”中國的古諺語也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這些充滿智慧的話語和諺語道出了同一個道理:凡事要主動,比別人主動,從而領先於別人,消極等待則有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因此,企業需要哪些能夠主動為企業著想,並在行動中為主動為企業貢獻的人。
1983年,時任中國光大實業公司董事長的王光英看到了一份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報告。他從報告中得知,智利一家倒閉的銅礦由於急於還債,需要處理一批二手礦車。這批礦車都是倒閉前不久礦主為加快工程進度采購的,幾乎沒怎麼用過。礦車均為名牌車,總數有1500輛。
王光英認為機會來了,他火速派人與礦山老板取得了聯係,表示了買車的意願。與此同時,一個負責購車的專家與工作人員派遣組火速成立了。臨行前,王光英告訴他們,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隻要認為車好價格好,就果敢拍板成交。
這位礦主雖說已破產,可他對仍對即將出手的1500輛車進行了很好的保護,甚至讓工人將所有的車都細心地塗抹了防鏽油。專家組人員經過驗車,發現各項指標確實令人滿意。他們絲毫不耽擱,馬上開始了與礦主的討價還價。礦主由於還債心切,最後雙方很快以原價八折的價格成交了。協議剛達成,一位美國商人就來到了銅礦。
王光英的這次果敢決策,為國家淨賺了2500萬美元。
由此可見,速度是發展的優勢,在這“快者為王”的時代,速度已成為企業和員工的基本生存法則。企業必須突出一個“快”字,追求迅速應對市場變化,在第一時間製勝;員工隻有突出“快”別人一步,先於別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緊跟企業發展的速度,在發展中抓住機會,領先別人。
然而,某些員工卻常常忽略了領先一步的重要性,當他們為企業遇到的某一問題做出應對準備的時候,就發現其他同事已經將問題解決,並帶來了可觀的效益;當他們準備與老板探討企業發展中的需要時,就發現其他同事已經將計劃與發展對策放在了老板的辦公桌上……這樣的員工如何能先人一步找到成功的機會呢?
每個上司都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夠積極主動地工作,並且是思考著去工作,而不是每一個細小的問題都要一催再催,總是借口當頭。對於上司布置的任務,說一點就做一點,不說就幹脆不做,有問題都不是自己責任的員工,沒有人會欣賞。隻有那些主動理解上司意圖,並充分發揮自身智慧和才能去工作的員工,才能領先他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
一個人要想走在別人的前麵,就要領先別人一步。在職場上,比別人領先一步,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做出優越的成績。比別人領先一步,才能把自己的新方法推出去,從而贏得先機,成就卓越的事業和人生。
要想領先他人一步,就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多年前,管理大師德魯克就說過:“不創新,即死亡!”沒有創新的工作少了很多精彩的元素。可見,你想要領先於別人一步,讓自己的工作更加美好,富有創意和遠見就是你打開財富和成功之門的一把鑰匙。
要想始終比他人領先,就必須將他人的想法、動向和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弄清楚,麵對千變萬化的世界,有所準備才能找到各種應對困難的辦法。如果事到臨頭才研究對策,那麼你必然會在這個千變萬化的時代裏落伍。
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處處領先別人一步,搶占成功的先機,領先一步,一步贏,步步贏。如果沒有領先意識,隻是盲目地隨波逐流,跟風附和,就嚐不到最鮮美的果實。從現在開始,比別人更主動一點,比別人更積極一點,為你的領先和成功打下基礎吧!
世界在變,方法也要變
事情總是變化的,好的辦法可能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再適用,解決問題不能簡單依靠老的辦法,有時有必要尋找新的方法。阻礙我們成功的不是我們未知的東西,而是我們已知的東西。我們往往局限在別人的成果或者自己的經驗上,不能突破以往的思維。
沒有變化,就會落後,就無法生存。事變我變,人變我變,適者方可生存。想做一名傑出的職場人,就必須不停地進行調整,不停地適應社會的變化,這樣才能打破常規邁出成功的一步。
《列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施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喜好禮教,一個兒子喜好兵法。喜好禮教的兒子去齊國謀事,齊王讓他當兒子們的老師;喜好兵法的兒子去了楚國,楚王讓他當了軍中的執法官。他們的俸祿使得他們的家庭富裕,他們的爵位使得他們的親人都很榮耀。施家的鄰居是孟家,孟家也有兩個兒子,一個喜好禮教,一個喜好兵法,卻因貧窮而困窘。
孟家看到施家逐漸富裕,於是孟家喜好禮教的兒子去了秦國,秦王說:“當今各諸侯國都是兵力相爭,你用仁義道德來治理我的國家,那是讓我自取滅亡。”於是將他閹割後才放走。另一個喜好兵法的兒子前往衛國,衛國國王說:“衛國弱小,在那些大國的威懾操控之下求生存。如果憑借武力權術,滅亡馬上就要臨頭了。你這樣完好地走了,投奔到大國的話,將會給我造成的禍患不小啊。”於是把他的膝蓋骨切去後遣還回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別人的經驗不能死搬硬套,不然的話,必定會把事情辦糟。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遇到有好的項目、看到別人通過某種方式掙錢了,馬上就一擁而上,爭相模仿,但經驗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結果。
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事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和新鮮感。經驗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金科玉律,存在的當然變成了合理的。隨著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這些金科玉律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循規蹈矩,越來越老成持重,要擺脫這種現象,我們就必須打破常規。
日本豐臣秀吉當政時期,有一次,一場暴雨使得河壩潰決。當時情況非常危險,豐臣秀吉立刻趕到現場指揮,鼓舞部下的士氣。然而潰決河堤必須用土包才能堵住,土包的製作需要很長時間,雨勢卻愈來愈凶猛,水位也跟著逐漸上漲。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束手無策的時候,石田三成跑過來,他打開米倉,命令將士們將米袋搬出來,去堵塞堤防的決口。由於這項隨機應變的措施,避免了一場大災難的發生。不久,雨勢漸緩,水位也下降了。
這時,石田三成發布聲明:如果附近的居民能夠製造出可以堵住河堤缺口的土包,就用米做獎賞。周圍的人紛紛響應,製造了許多堅固的土包,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堤防就修好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看到這種情形,豐臣秀吉讚歎不已。
石田三成的隨機應變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麵對變化層出、意外不斷的事物,方法也要變,這樣才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現在的社會,一切都在變。要順勢而變,順時而變,不學會去變,或沒有能力去變,絕不可能有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