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帶著智慧去工作,成為方法高手(3 / 3)

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是,天堂裏的人都不是獨善其身,各顧各地行動,每個人都將所有人能吃到飯作為自己的責任,否則就把自己打入“吃不到飯”的地獄。

假如人人都獨自工作,不和團隊合作,那我們的力量將是非常薄弱的,如果我們和團隊手連手、肩並肩,那麼我們將會能取得個人無法獲得的成功,所以和團隊一起發展至關重要。

一加一等於二,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算術題,但是用在人與人的團結合作上,所創造的業績就不再是一加一等於二了,而可能是一加一等於三、等於四、等於五……

一個人即使聰明如天才,也不能單憑自己的力量完成所有的任務,戰勝所有的困難,解決所有的問題。

沒有一個人能夠獨自成功。讓更多的人幫助你成功,這是一種高效的社會智慧。那些懂得團結、協作,將自己融入團隊之中,在團隊中汲取智慧和經驗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

二戰時期,在德國柏林東南一座戰俘營裏,為了逃脫納粹的魔爪,250多名戰俘準備越獄。要在納粹的嚴密控製之下實施越獄計劃,要求戰俘們進行最大限度的合作,才能確保成功。

這件事非常複雜。首先要挖地道,而挖地道和隱藏地道則極為困難。戰俘們一起設計地道,動工挖土,拆下床板木條支撐地道。處理新鮮泥土的方式更令人驚歎,他們用自製的風箱給地道通風吹幹泥土。他們製作了在坑道運土的軌道和手推車,在狹窄的坑道裏鋪上了照明電線。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之多令人難以置信,3000張床板、1250根木條、2100個籃子、71張長桌子、3180把刀、60把鐵鍬、700英尺繩子、2000英尺電線,還有許多其他的東西。為了搞到這些東西,他們絞盡了腦汁。此外,每個人還需要普通的衣服、納粹通行證和身份證以及地圖、指南針及幹糧等一切可以用得上的東西。擔任此項任務的戰俘不斷弄來任何可能有用的東西,其他人則有步驟、堅持不懈地賄賂甚至訛詐看守。

這裏分工明確。做裁縫,做鐵匠,當扒手,偽造證件,他們日複一日地秘密工作,甚至組織了一些掩護隊,吸引德國哨兵的注意力。

此外,他們還要負責“安全問題”,德國人雇傭了許多秘密看守,混入戰俘營,專門防止越獄,“安全隊”監視每個秘密看守,一有看守接近,就悄悄地發信號給其他戰俘、崗哨和工程隊員。

由於眾人的密切協作,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們竟然躲過了納粹的嚴密監視,成功地完成了這一切。

詩人華茲華斯說得好:“個人的獨立性和依賴性,一個人的依靠性和自立性——這兩個東西,看似自相矛盾,但必然是相輔相成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不是孤立的,而是活在群體中的。我們的一生中,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可以說隨著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競爭更加激烈,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麵對千頭萬緒的工作的。我們不否認一個人是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如果把你的能力與別人的能力結合起來,那就會取得更大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與團隊共同成長,這是一種大智慧。我們要知道,團隊的成功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成功,我們的成長,也是團隊的發展!

少點小聰明,多點大智慧

要解決問題,固然需要聰明,但更需要大智慧。有的人自認為聰明,結果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輕則喪失機會,重則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因為他們所謂的聰明,往往是打敗自己的武器!而有些人看來很“傻”的人,偏偏擁有人生最大的智慧,創造出很大的成功。

智商重要,德商更重要;做事做到位,做人別越位……把握了這些理念,你就能漸漸完成從“小聰明”到“大智慧”的質變。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說:“傻瓜和聰明的人都是同樣沒有危險的,危險的是半傻不傻和半聰明不聰明的人。”

“半傻不傻和半聰明不聰明的人”其實就是指那些耍小聰明的人。聰明是件好事,可是聰明過了頭,耍小聰明,未必是件好事。世界是無限的,而人類的聰明卻是有限的。有些人屬於假聰明,卻並不自知,其結果可想而知。

曾經有一個很優秀的年輕人到微軟去應聘,他與時任微軟副總裁的李開複一見麵,就說:“我到這裏來還給你帶了個見麵禮。”

“是什麼東西?”

“是我在以前公司開發的一個新軟件。”

結果,就是因為這句話,李開複就決定不聘用他了。

原因在哪裏?在李開複看來,今天他可以為個人利益出賣以前的公司,以後他會不會也帶走微軟的東西?這樣的人,怎麼可以錄用。可見,光靠聰明是不夠的,品質往往更重要。

在職場中,這樣的人並不少見。很多人智商很高,很聰明,但他們喜歡耍小聰明。他們這樣做,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一時的利益,但從長遠看,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僅在工作中會想辦法、有辦法,而且在為人處世的時候,也懂得堅守應有的道德底線,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從而避免摔不必要的跟鬥。

技巧是成功的手段,而投機取巧隻是在注定失敗的工作中取得了暫時的勝利而已,兩者的關係,從長遠來看,不言而喻。

一對夫妻開了家燒酒店。丈夫是個老實人,為人真誠、熱情,燒製的酒也好,人稱“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傳十,十傳百,酒店生意興隆,常常供不應求。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丈夫決定外出購買設備。臨行前,他把酒店的事都交給了妻子。幾天後,丈夫歸來,妻子說:“我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訣。這幾天我賺的錢比過去一個月掙的還多。秘訣就是,我在酒裏兌了水。”丈夫給了妻子一記重重的耳光,他知道妻子這種坑害顧客的行為,將他們苦心經營的酒店的牌子砸了。“酒裏兌水”的事情被顧客發現後,酒店的生意日漸冷清,最後不得不關門停業了。

就是那些身邊所謂的“小事”,往往成為一個人塑造人格和積累誠信的關鍵。一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隻會把自己定格為一個貪圖小利、沒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終會因小失大。中國有“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很值得記取。

有些人本來有才華與能力,很有前途,但是由於沒有養成踏實求實的好習慣,工作中自然無法取得應有的成績。一個人一旦養成投機取巧的習慣,品格就會大打折扣,因而使他在做事做人方麵表現出不夠忠實的一麵。生活中的各種實例生動地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無論事情大小,如果總是試圖投機取巧,可能表麵上看來會節約一些時間和精力,但結果往往是浪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錢財。

方法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智慧、一種路徑、一種技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後就可以投機取巧、偷工減料,要解決好現實工作中的問題,我們還應當下苦功夫、笨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