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發?”查理德驚奇地停下腳步,問道。“對!”詹妮笑吟吟地說。查理德坐了下來,如釋重負,停了半晌,又突然抬頭問:“可是,我當時不是叫你立刻發出的嗎?”“是啊,但我猜到您會後悔,所以就壓了下來!”詹妮笑笑。
“壓了三個禮拜?”
“對!您沒想到吧?”
“我是沒想到。”查理德低下頭去,翻記事本:“可是,我叫你發,你怎麼能壓?那麼最近發南美的那幾封信,你也壓了?”
“對。”詹妮笑著說,“我想你肯定會訂邁克爾的東西,就先把信壓下了。”
“是你做主,還是我做主?”查理德突然站起來大聲吼道。
詹妮呆住了,眼眶一下濕了,顫抖著問道:“我,我做錯了嗎?”
“你做錯了!”查理德斬釘截鐵地說,“因為我已經跟他們說好要訂他們的貨了,這樣會影響公司的聲譽!”詹妮被記了一個小過,但沒有公開,除了查理德,公司裏沒有任何人知道。真是好心沒好報!詹妮覺得很委屈。
事情已經辦砸,再去解釋自己的“好心”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在工作中,評判做事對錯的標準始終都是以結果的好壞來判斷的。因此,執行中一定要謹防“動機論”的誤區,切莫以動機論好壞,而要以結果給自己打分。
四、個性的誤區
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帶上個人的色彩,長期下來形成個人的工作風格和個性。這本是不會妨礙什麼的,而且在很多案例中,個人的性格往往會促使執行中的溝通變得非常順利。但是有些人卻在工作中過分強調自己的“風格”,憑著自己的性格辦事,往往把事情弄砸。
有一位氣質好、相貌佳的女子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從早到晚,她的工作不外乎坐在辦公桌前對著電腦,或者偶爾接接電話、上上網,工作雖然穩定,卻相當單調。
許多人看到她的第一個反應,都會感歎道:“你長得這麼漂亮,不去當明星太可惜了!”
她聽了以後隻能苦笑,沒有人知道,她本來就是學表演的。畢業後,她一心想往演藝圈發展。有一次,她參加一個角色的試鏡,導演挑來挑去,最後隻剩下兩個候選人,她就是其中一個。她的氣質和劇中的女主角很相像,但是,由於她沒有演戲經驗,導演考慮再三,遲遲不敢做決定。
不料,另一位候選人卻費盡心機爭取這個角色,在導演麵前設計誹謗她,並且四處散播謠言說她為了得到角色不惜用美人計誘惑導演。聽到這些子虛烏有的傳聞,她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女主角理所當然就由剩下來的那位候選人擔任了。這部戲播出後反響強烈,那位競爭對手一時名聲大噪。而她呢,卻一直遠離可以一展才華的演藝圈,成了一名普遍的上班族,從事自己並不喜歡的職業。
說起來,她隻是因為當年的任性,而把自己的前途輸掉了。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工作中,很多人常常因為自己的個性而錯失大好的機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卻非常中肯實在。你想保持個性,當然可以,但不可因為個人原因導致執行的失敗。
完成任務≠結果
工作中,老板關心的事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應當怎樣去解決。他們關注的隻是問題有沒有解決,有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
有位老總曾經苦笑著說,他的公司裏來了個新會計,做報表的態度很認真,報表的格式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齊齊三張紙。可惜,報表上的數據與實際發生額相差甚遠,不僅老板看了一頭霧水,而且連她自己對報表上的原始數據的來源也都說不清楚。於是,這張報表也就成了一張廢紙,在公司管理層做決策時一點參考作用都沒有。
很多人有一個思想上的誤區,認為自己隻要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務,就是創造了業績,得到了結果,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任務隻是結果的一個外在形式,它不僅不能代表結果,有時還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托詞和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