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說來,蘇童小說研究從一個側麵呈現出了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的趨勢與麵貌。當研究者們將其放置在以“先鋒”或者“新曆史主義”為主流思想意識的潮流中時,某種程度上來說,又將反過來受製於“主體”、“現代/後現代”、“純文學”等框架及其背後的知識範式,而蘇童文學能否被這些框架所容納,或許須要進一步加以討論。此外,針對蘇童小說中的地域文化特性,或許須要利用文學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的方法加以理論化的討論。而關於蘇童文學創作與近三十年來當代文學製度、文化出版市場之間的互動,以及蘇童文學作品的海外譯介及其跨文化傳播的研究,目前也較為空白,正是從這些角度出發,未來的蘇童小說研究或許仍然存在較大的開拓空間。
注釋:
①據筆者粗略統計,蘇童單篇發表的小說有170餘篇,作品僅在大陸地區編輯出版的小說單本、小說集、文集、精選集等共計有一百種以上,其中《妻妾成群》、《紅粉》、《罌粟之家》有數個版本。
②迄今為止,較為知名的蘇童小說改編為電影的情況包括:《妻妾成群》被改編為《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1991)、《米》被改編為電影《大鴻米店》(黃建中,1995)、《婦女生活》(又名《嫻的故事》被改編為電影《茉莉花開》(侯詠,2004)、《紅粉》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紅粉》(李少紅,1994)。
③分別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與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蘇童研究資料》,以及由張學昕出版的專著《南方想象的詩學:論蘇童的當代唯美主義寫作》,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④王幹、費振鍾:《蘇童:在意象的河流裏沉浮》,《上海文學》1988年第1期。
⑤陶春軍:《虛無、頹廢和間離:蘇童小說敘事美學三題》,《名作欣賞》2007年第18期。
⑥沈遠川、石莉:《論蘇童小說中的陰影原型》,《當代文壇》2010年第6期。
⑦吳智斌:《蘇童小說的色彩意象與主題話語》,《理論與創作》2007年第4期。
⑧葛紅兵:《蘇童的意象主義寫作》,《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⑨程德培:《逃亡者蘇童的歲月》,《作家》1988年第3期。
⑩李其綱:《蘇童放飛的姐妹鳥》,《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
B11摩羅、侍春生:《逃遁與陷落蘇童論》,《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2期。
B12馮愛琳:《突圍與陷落論蘇童小說的孤獨意識》,《當代文壇》2000年第1期。
B13李清霞:《論蘇童曆史小說的生存意識與逃亡意識》,《揚子江評論》2008年第4期。
B14曹元勇:《逃亡/還鄉讀蘇童的小說》,《中文自學指導》1995年第3期。
B15張學昕:《靈魂的還鄉論蘇童的小說〈米〉》,《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B16汪雲霞:《〈桑園留念〉蘇童的經典》,《江漢論壇》2000年第5期。
B17周新民、蘇童:《打開人性的皺折:蘇童訪談錄》,《小說評論》2004年第2期。
B18蘇童:《關於寫作姿態的感想》,《時代文學》2003年第1期。
B19季進、吳義勤:《文體:實驗與操作蘇童小說論之一》,《當代作家評論》1990年第1期。
B20B25吳雪麗:《論蘇童前期小說的敘事策略》,《當代文壇》2011年第2期。
B21張業鬆:《魅力之源:飛翔與失落重讀蘇童》,《上海文學》1992年第10期。
B22蘇童:《關於寫作姿態的感想》,《時代文學》2003年第1期。
B23張清華:《死亡之象與迷幻之境先鋒小說中的存在/死亡主題研究》,《小說評論》1999年第1期。
B24吳義勤:《在鄉村與都市的對峙中構築神話:蘇童長篇小說〈米〉的故事拆解》,《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6期。
B26彭基博:《價值、立場、策略:蘇童文本論》,《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第2期。
B27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頁。
B28張清華:《死亡之象與迷幻之境先鋒小說中的存在/死亡主題研究》,《小說評論》1999年第1期。
B29汪政、曉華:《互補的青年意識:與蘇童有關的或無關的》,《讀書》1989年7-8期。
B30程桂婷:《尋找燈繩的路途蘇童創作簡論》,《山西師大學報》2009年第4期。
B31張學昕:《想象與意象架設的心靈浮橋蘇童小說創作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B32B33陳思和:《當代文學史教程》,複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頁,第332頁。
B34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頁。
B35劉嘉陵:《關於小說的非正式發言》,《山花》1996年第11期。
B36張立群:《“漂移” 的先鋒論蘇童筆下的“曆史敘事”》,《江漢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B37蘇童:《蘇童文集後宮自序》,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B38蘇童:《蘇童:用曆史的碎片還原曆史》,《山花》1994年第10期。
B39陳曉明:《最後的儀式先鋒派的曆史及其評估》,《文學評論》1991年第5期。
B40陳曉明:《反抗危機:論“新寫實”》,《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
B41陳曉明:《論罌粟之家蘇童創作中的曆史感與美學意味》,《文藝爭鳴》2007年第6期。
B42郝敬波:《大眾故事與先鋒創新的向度追求:從蘇童及其小說〈紅粉〉談起》,《藝術廣角》2004年第2期。
B43吳義勤:《在鄉村與都市的對峙中構築神話:蘇童長篇小說〈米〉的故事拆解》,《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6期。
B44吳秉傑:《一半是曆史,一半是寓言蘇童長篇小說〈米〉中心的探索》,《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6期。
B45吳義勤、季進:《追尋:曆史的與現實的蘇童小說論之二》,《揚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6期。
B46席超:《試論蘇童近年短篇小說創作新變》,《當代文壇》2007年第1期。
B47徐穎、王彪:《新的蘇童時代開始了?》,《深圳商報》2002年3月30日。
B48崔立秋:《讀完〈蛇為什麼會飛〉》,《河北日報》2002 年05月24日。
B49B50李申華:《尋找燈繩的蘇童談蘇童近幾年的短篇小說創作》,《當代文壇》2005年第5期。
B51張學昕:《在現實的空間尋求精神的靈動:讀蘇童長篇小說〈蛇為什麼會飛〉》,《北方論叢》2002年第 4 期。
B52吳雪麗、許巧雲:《民間·啟蒙·全球化:從〈碧奴〉看一個故事的幾種講法》,《理論界》2007年第6期。
B53朱崇科、李淑雲:《失敗的“故事新編”評蘇童的〈碧奴〉》,《文藝爭鳴》2011年第7期。
B54宋紅嶺:《“神聖敘事”的顛覆文本》,《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B55郭佳音:《論葉兆言、蘇童等作家的“重述神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10期。
B56蘇童:《關於寫作姿態的感想》,《時代文學》2003年第1期。
B57周濤:《注目民間的敘事倫理:由〈碧奴〉所想到的》,《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B58夏雪飛:《〈碧奴〉:被神話遮蔽的民間》,《理論與創作》2007年第4期。
B59葛紅兵:《神話: 如何可能被重述?》,《蘇童新作〈碧奴〉評論小輯》:《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B60趙強:《〈河岸〉:為生活立心》,《文藝爭鳴》2010年第23期。
B61張清華:《境外談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曆史敘事》,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14頁。
B62梁海:《蘇童小說與江南地域文化》,《當代文壇》2012年第3期。
B63王光東、劉子傑、吳小梅、趙莉、王麗娜:《新時期以來文學創作中的本土資源問題》(筆談),《上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B64張叢皞:《暗黑世界的描摹蘇童小說的“空間詩學”》,《文藝爭鳴》2011年第14期。
B65張學昕:《蘇童的“小說地理”》,《當代文壇》2012年第3期。
B66王德威:《南方的墮落與誘惑蘇童論》,《讀書》1998年第4期。
B67王德威:《河與岸蘇童的〈河岸〉》,《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1期。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本文係上海交通大學文科科研創新計劃青年培育項目,項目編號:13QN07;上海交通大學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當代中國作家研究計劃”項目成果)
責任編輯 黃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