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結 語
霍爾指出,“‘民族身份’是一個‘形成’的問題,也是一個‘存在’的問題……它決不會完成,始終都處於過程之中……它沒有永遠被固定在某種本質化的過去之中,而屬於曆史、文化和權力的不斷‘運動’”。B47它的這種包容性和生成性也成為各種意識形態的發酵所,其無限的想象空間同樣有利於生成各種理論和學說。正因為此,作為一種無畏的良知連同謹慎的質詢,我們應該看到這其中的“黑洞”,意即它是否有可能以一種新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思維方式和情感結構來試圖調和某些原則性的對立,其目的非但不是反省過往的罪惡和行徑,反而欲圖使其臻於完美和隱蔽。與之相對後殖民主義的某些話語似乎正難以自控地滑向這個黑洞,妄圖憑借虛化的、“隻存在於知識界和學術界”的話語方式B48代替政治衝突本身從而躋身於現實利益爭鬥中去。這種左右手搏擊的方式除了更加深重地遮蔽民族身份背後極具威脅力的實質問題外,還以虛晃一槍的障眼法安撫了人心。所難預料的是,“流放者”、“他者”在這場文化戰爭中是否已經由切實的政治難民被聚焦幻化成某種頗具浪漫情調的文學意象;同時由於普遍脫離大眾,難保這場盛宴僅僅是藝術家“把自己無奈的貧困變成一種精英美德”B49自我迷戀。因此真實而有效的革命應切實思考的是以下的部分:即“……如何在資源分配不平等之中構建起了文化差異,如何需要圍繞著權力和鬥爭的問題來理解這些差異,如何必須挑戰經濟與文化不平等的各種方式來對待‘民族身份’問題”。B50實際上一方麵民族身份內部結構的交錯纏繞以及和遠古記憶、情感的勾結,已經遠遠超出了文化和文學力所能及的範疇。另一方麵作為“想象的共同體”B51,它也很難擺脫意識形態的煽動及權力意誌的掌控。我們所要做的與其費盡周折地進行文化尋根,追蹤差異,拔高本土意識,不如放眼正視周遭的時代它正在經曆無所拘束的變化我們最好這樣去認識本文的對象和主題,即“在我們這種世界裏(它)肯定是多重的而不是大一統的。其中有些形式將顯示出部落或社區的親密關係,而另一些將更抽象,更介於中間,更間接。不存在可歸屬的理想社會模式,沒有全世界人都能穿的灰姑娘的水晶鞋”。B52
注釋:
①③④⑤B17B18B34B35B38[英]特裏·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頁,第207頁,第147頁,第200頁,第208頁,第142頁,第241頁,第241頁,第241頁。
② 依照美國後殖民與全球化批評家阿裏夫·德裏克的觀點,這裏的“精神文化發展”主要是指後現代主義。
⑥B36B49B52[英]特裏·伊格爾頓:《理論之後》,商正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97頁,第232頁,第22頁,第22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頁。
⑧⑨B14閻嘉:《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問題》,《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9期。
⑩Homi K. Bhabha , The other question: Stereotyp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Discourse of Colonialism, in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1994, P66.
B11特裏·伊格爾頓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來自於兩條似乎矛盾的理路:“一條重要的線索是從黑格爾、馬克思和盧卡奇以及一些新進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他們注重與討論認識真假的觀念的認識論傳統(將意識形態看作幻覺、扭曲和神秘化);另一條則是關注觀念的社會功能勝於關注觀念的真實性或非真實性的社會學傳統。”參見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評論伊格爾頓的審美意識形態理論》,首都師範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B12[美]愛德華·W·薩義德:《權力、政治與文化薩義德訪談錄》,薇思瓦納珊編,單德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324頁。
B13B37肖寒:《革命的政治批評論伊格爾頓的審美意識形態理論》,首都師範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B15[英]特裏·伊格爾頓:《曆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馬海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頁。
B16湯擁華:《理論如何反思?由伊格爾頓〈理論之後〉引出的思考》,《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6期。
B19B46盛寧:《是起點還是終點:〈理論之後〉的啟示》,《社會科學報》2005年12月1日第5版。
B20指“偏常的、幻象的、情欲的、超驗的價值”參見[英]特裏·伊格爾頓《理論之後》,商正譯, 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95頁。
B21B22B23B24B25B26B27B28B29
B32B33B39B40參見[英]埃裏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第81-82頁,第82頁,第88頁,第88頁,第112頁,第114頁,第116頁,第144頁,第162頁,第163頁,第133頁,第153頁。
B30瑞安是愛爾蘭共和黨左派戰士,曾加入國際旅為西班牙共和國而戰;可當他被弗朗哥將軍所俘虜並於柏林重現後,卻轉而致力於以愛爾蘭共和軍的支持,換取德國在戰勝後,阻止南、北愛爾蘭統一。參見[英]埃裏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頁。
B31博斯是孟加拉人民眼中的民族英雄,也是印度大黨的激進要角。他曾在戰爭開始之初加入日軍一方,並將被俘的印度軍人組成反英的印度國民軍。參見[英]埃裏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頁。
B41B42楊耕、張其學:《後殖民主義:實質、特征及其局限從馬克思的觀點看》,《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2期。
B43李紅波:《後殖民批評家的身份與文學批評觀以薩義德為中心》,《文藝評論》2010年第2期。
B44參見石海軍:《從民族主義到後殖民主義》,《文藝研究》2004年第3期。
B45杜心源:《進入世界的詞語西默斯·希尼詩的語言形式與民族身份建構》,《當代外國文學》2007年。
B47B48石海軍:《從民族主義到後殖民主義》,《文藝研究》2004年第3期。
B50[美]亨利·A.吉魯:《民族身份與多元文化論的政治》,閻嘉譯,《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B51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Introduction,” Verso, 1983, p.15.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本文係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戴維·哈維‘時空壓縮’理論與新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1BWW004)
責任編輯 黃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