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說:“您可算魏王肚裏的蛔蟲,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沒有責怪楊修,反而也命令軍士收拾行裝。於是寨中各位將領,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入睡,就手按寶劍,繞著軍寨獨自行走。隻見夏侯寨內軍士正收拾行裝。曹操大驚,我沒有下達撤軍命令,誰竟敢如此大膽,做撤軍的準備?他急忙回帳召見夏侯,夏侯說:“主簿楊修已經知道大王想歸回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問他怎麼知道,楊修就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一聽大怒,說:“你怎敢造謠亂我軍心!”不由分說,叫來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把首級懸在轅門外。
曹操終於尋得機會,除掉了楊修,楊修也就此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
狡猾的小聰明並不是明智,真正聰明的人的思路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堅持自我,發揚個性沒有什麼不對,但是這又和處處爭鋒,恃才傲物,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不同。這樣過於張揚的人一般不太受歡迎,所以想受歡迎的話還是低調點好,因為個性低調的人讓人感覺很好相處,與他們在一起時會很踏實,和張揚的人在一起就可能常發生衝突,因為他們一般喜歡自己做領頭人。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很複雜的,做事不能總是依著自己的性子來,要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讓別人有施展的機會,給別人以台階下,與人平等相處,這樣別人才會願意和你在一起,與你共事。所以適當地保持低調是有好處的,即使你很有才,也要適當掩飾一下,如果你根本沒有什麼本事,稍微有點成績就自以為了不起,這種人簡直就是狂妄,可能不會有人真正願意跟他合作。在你的大腦裏,應該有這個概念,並在生活中加以注意。
思路突破:不要總是鋒芒畢露
人的聰明,大抵有兩種:一種是難得糊塗,或者說大事聰明,小事糊塗。在大事上不糊塗,不但明察秋毫,而且知道取舍,懂得進退,當斷則斷,所謂大丈夫相時而動,這是真聰明。另一種,則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表麵看似洞若觀火,明察秋毫,其實隻是在小事上斤斤計較,為小利小惠精打細算,殊不知已經損失了巨大的財富,那就是人脈資源;聰明反被聰明誤,失道寡助,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尼采很聰明,可他瘋了,瘋在無法走出自己給自己劃定的怪圈。聰明的東西,在給別人劃定圈子的時候別忘了給自己留下條後路。
王朗也很聰明,可他被罵死了,死在聰明過頭而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聰明的東西,還真不能不把罵人當回事,否則有一天也可能會立墜馬下,死得很慘。
說來奇怪,很多人什麼都懂,看啥事都明白,可就是找不到自我,無法稱出自己的斤兩。總是自以為很聰明,其實盡做了愚蠢的事情。不懂得掩飾鋒芒,讓自己的思路迷失了方向。當你光芒四射的時候,你給別人的不是溫暖和光明,而是刺痛和傷害。
小聰明不及大智慧,做個受人歡迎的人,不是一味地爭強好勝,適當的時候,掩蓋一下自己的鋒芒,低調一點兒才更明智。保持低調,它不是無奈、消極和頹廢,而是一種心態,一份安逸。做人要低調謙虛,做事要高調要有信心,以這樣的思路去看待和處理問題,才會使你在同事、朋友或者領導麵前,更受歡迎,更能取得別人的信賴。
三、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很多時候,在人的思維裏麵,總是認為付出就是減少,收入才是增加,但是這一思路並不適合於所有事情。有些事情不是數學,而是植物學,不隻是加減乘除而已,而是先要種下種子,才能收獲。舍得,舍得,先舍後得,多舍才能多得。
佛經曾經說過:“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而古人也曾經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也就是說,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學會放棄,適時地放棄,才會收獲更多。
在這個世界上創業者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精明人”。聰明人知道放水養魚,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果他第一次掙了一百萬,那麼他會分出80%給手下人,結果,第二次掙回來就是一千萬!即使他這次把90%分給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一百萬。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很可能就是一個億。在往後會更多,而員工也會越來越賣力。但是精明人竭澤而漁,企業第一次掙了一百萬,80%他會裝進自己的腰包,結果第二次掙回來的就隻有八十萬,以至於最後人走樓空,企業破產。
從做事業擴大到做人,我們要做的是懂得放水養魚的聰明人,而不是竭澤而漁的精明人。而“舍得”理論對於做人來說則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準則。不要總是守著“付出就是失去,省下就是賺下”的古板思路,視線應該轉移一下,總是盯著眼前暫時的蠅頭小利,就將失去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