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8 德企員工為何不跳槽(1 / 1)

■郝倩

在這個時代談“忠誠”,似乎有些虛偽。德國化工製造企業巴斯夫集團人力資源總裁,給出的一組數據是:全球來看,巴斯夫全球員工在入職後的前三年,自願離開公司的比例平均為1.3%。歐洲的員工流動率為0.6%,北美為1.5%,亞太為3.6%。

由此看來,歐洲員工的忠誠度似乎更高。而德國尤其突出,德國人在一家公司服役20年以上很常見,甚至有些終身不換東家。有一種說法評價德國經濟是世界上最健全的經濟,“最健全”很難定論,但德國式福利的確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一方麵是政府政策。例如,如果德國工人不想兩地分居,勞動局可以支付行李搬運費。又例如,父母雙方雙職工又要帶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請帶薪假在家帶孩子,薪水為原工資65%。若一方無業,則可申請每月300歐元的補貼。這份福利叫“父母金”,很多國家聞所未聞。

過去十年,針對勞工市場,德國政府進行了多項改革,除了對其中有孩子的家庭,或單親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還催生了很多“迷你工作”——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資低但雇主繳納社會保險。

這種工作時間靈活的小零工豐富了德國的就業市場,保證了就業率,減輕了很多企業的負擔。

另一方麵,企業非常重視“人體工程學”,希望創造適合各年齡段的工作環境。

“人體工程學”這個詞在寶馬的生產部門出現頻率很高,因為他們認為工廠生產線的設置和安裝必須考慮到適合人體結構。這些符合人體工程學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產線,都體現在細節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顯示更大字體的旋轉架顯示屏;為防止工人站立過久,隨處提供舒適板凳;為防止員工閃到腰做的可調整高度的貨架;為視力不好的員工加強照明度。在交班的間隙,工人們甚至可以在廠房內休息間裏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在寶馬德國Dingolfing工廠,對於一些年齡大的工人更是貼心,從廠房設置到醫療護理,甚至理療師都有一條龍服務。寶馬集團還曾發起一個項目,主要探究在工人年紀變大時,如何保證工人們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即使是年輕的工人,也要保證他們在歲數增長的同時身體健康,可以長期保持生產力。”寶馬集團生產部發言人Saskia Ebauer解釋說:“自動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斷重複,又消耗體力的簡單任務,以後都可以交給機器人,這是未來工廠的特征。但是,人力依然是工廠運營的重要組成。”

另外,企業還會對員工進行“投資”。給員工不斷學習提升的機會,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訣。

進一步培訓看起來是鼓勵員工“終身學習”,可在巴斯夫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看來,保障員工有終身學習的機會也是對巴斯夫未來的投資。對員工持續培訓是為了未來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有專家點評說:德國企業,或者說歐洲企業對員工的尊重,已經成為歐洲特色,主要體現是關懷普通員工的身心健康。相對來說,在美國企業看來,股東價值可能更重要。而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接下來該怎麼走,可以尋找一條最適合自身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