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他剛大學畢業,在一家報社當新聞記者。有一天,他正在趕寫一篇文章,編輯部主任把他叫到辦公室說,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音樂會,可是,報社的音樂評論員突發急病,正在醫院裏做手術。因此,報社決定派他去參加音樂會,並寫出一篇評論員文章,明天見報。
他不是學音樂的,對音樂更是一竅不通,怎麼能寫出評論文章來呢?想拒絕。因為是新人,沒這個膽量;想接受,又擔心不能勝任。主任見他不說話,就問他是不是有什麼困難。他說恐怕完不成任務。沒想到主任聽後笑了笑說:“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船到橋頭自然直。你們這些大學生,頭腦轉得快,我相信你會克服困難,寫出一篇很像樣的評論員文章的。”然後,主任擺了擺手,容不得他再說什麼話,就把他打發出去了。
當天晚上。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他愁眉苦臉地坐在劇場中,而劇場另一邊,他清楚地看到了另一家日報的音樂評論員。那個人蹺著二郎腿,微閉著雙眼,腦袋隨著音樂的節奏微微晃動,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明天文章就要見報。可是,任務該怎麼去完成呢?
音樂會快結束了,他的腦袋像計算機一樣運轉著。突然,他想到了一個辦法。
舞台上的大幕剛一拉上,他立即衝到後台,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向她自報了家門,說明了自己麵臨的困難,坦誠地向她求助。他說:“實際上,我是在請您幫我寫這篇評論員文章。我想,您是會幫助我這名新手的。”
小提琴家望著他笑了,喝了一口水,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他一邊聽著她的講解,一邊快速地記著筆記。他心裏在想:“剛才那位記者同行,不管他的文采有多麼好,他的閱曆有多麼深,他對音樂的理解有多麼透徹,他的觀點有多麼新鮮,他都不可能寫出比我更好的文章。因為他在音樂上的造詣不可能超過我麵前的這位音樂家的。本來我和他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可是我站在了這位著名音樂家的肩膀上,借了她的力,用了兩個人的智慧。”
第二天,兩篇評論文章同時見了報。圈內人士都驚呼發現了一名新的音樂評論之星。這一炮打紅後,報社領導就讓他擔任了專職的音樂記者。他運用第一次成功的經驗,再加上不斷的學習和鑽研,幾年後,他逐漸成為被大家公認的音樂評論家,以至最後擔任了這家全國性音樂雜誌的總編輯。
向別人求助不能為之事
立身處世自力更生、自立自強是對的,經常求人會使你缺少尊嚴,讓別人感到很厭煩。但社會畢竟是個群體,有許多事情不能一個人獨立完成。當你處於順境的時候,不會想到逆境的艱難,便輕言自己不求人,可人生變化無常,許多問題很難自己扛。
那些自稱不求人的人,往往是交際場上的失敗者。從心理學上說,人的性格雖然不同,有小氣的,有寬容的,有豪爽的,有狹隘的,有獨立的,有依賴的……但無論性格怎樣,接受或給予別人恩惠的人是人人都歡迎的。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以互相幫助為前提的,遇事一起幹,比學趕幫超,還可以間或逗逗悶子,很多事就不隻得到了結果,勞動的過程也可以豐富多彩。何況,積極地求助,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享能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強大。求助別人有時會讓別人感覺到你的信賴,從而表明同事之間關係融洽,感情深厚。
各種各樣的求助以及施惠於人可以幫我們結交朋友,趕走孤獨,讓生活中充滿關懷。
你的孩子因病有一段時間沒有上學,功課落下了不少,你想給他找一位有經驗的家庭教師,趕巧你同事的愛人就在你孩子的學校裏任課,你就可以通過同事的介紹委托他愛人幫忙去找,以便使孩子盡快補上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