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明智選擇是成功的一半(2)(2 / 3)

不管細節是什麼,潛在問題分析的第一步,便是要求決策者關注某種計劃、狀況或事件,這也是潛在問題分析的態度和動機。由於有這一種關注,才會使我們開始思考潛在問題,思考我們過去在相似情況中的經驗,以及思考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以預防或減輕這些以前曾經發生,而未來很可能再發生的問題。潛在問題分析必須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開始,深信人能夠對未來有某種程序的控製能力。

一位管理者說:“我具有積極的信仰,深信我能改變事情,我總是問我自己:‘我們明天可能在什麼地方失敗?’”

許多人不敢探索未來。“不要庸人自擾”乃是一句老生常談,這句話的意思相當明確,千萬別做“庸人”!

如果你能以潛在問題分析方法審視未來,你便是在采取攻勢。這一方法的用處大小要視事情的結果而定。隻有在事後,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所花在潛在問題分析上時間的價值。或許我們沒有發現什麼新鮮的事,或許會發現一項未來的問題,無論如何那些知道觀察未來的管理者便是贏家。

決策雖然經常是被動的,總要問題出現了才想到如何去解決它;但決策行動的本身卻必須采取主動,預防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而不能對問題采取守勢。否則,問題會接二連三,作為領導你隻好一天到晚地忙著決策,忙著解決問題——這樣的領導,顯然是失敗的!

自信與過於自信

那些過於自信的領導,在平時常常能給上司和下屬以有才幹的印象,比如“敢做敢為”、“當機立斷”、“胸有成竹”……類似的形容詞都可以用在他們身上。但是在決策中,他們卻不止一次犯下嚴重的錯誤,往往第一、第二次錯誤能讓別人理解,可是第三次錯誤之後,下屬終於明白:過於自信就是他們“觸礁”的根源!換句話說,這些過於自信的領導絕不是一個優秀的決策者。

過於自信的企業領導,是做不好決策的,因為他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人,無法了解自己,也難以和他人溝通,往往使決策變形。

另外,一個領導,既不能了解自身的決策方案,也不知道競爭對手的決策方案,這樣的領導,要求他作出妥善、正確的決策是不可能的,失敗是他惟一的結局!一個企業領導要做妥善決策的關鍵在於:了解你自身的決策方案,否則你永遠不會搞清楚在何時重選決策方案,也可能會欠缺重選決策方案必備的自知之明。

問題在於,幾乎所有的領導都認為自己是自信,而不是過於自信。

有許多事實表明:絕大部分的領導都對他們自己的決策給予太多的自信。有很多領導對他們所相信的決策過於自信,受到傷害,甚至給自己以後決策帶來負作用。

如果真能從過於自信中吸取經驗,明白自信是決策所需要的,而過於自信——自負則是決策不需要的,那麼企業領導在作出決策時,就掌握了“適度”法則。

喜好當場做決策卻毫無事前計劃經驗的領導,經常以為:“我有充分的能力與足夠的相關經驗,因此我的判斷必然是可靠可信的。”但機警的部屬在聽聞這種說法時,總會知道:“大概他又在吹了!”

發揮整個管理群的集體智慧與經驗來參與決策,遠勝於隻依靠領導的個人決策——尤其在市場蕭條的時期。取決於一個完整的、設計良好的、詳盡的輪廓或計劃,將大為減低造成不必要的失敗的危險性——它至多隻是將決策後延一些而已,但如決策不當或魯莽從事,很可能將造成公司的致命傷害。

日本鬆下公司總裁鬆下幸之助把自負與決策的關係概括為以下10點:

①誇大自己的本領,不相信別人的意見有正確的成分;

②自以為對市場的把握比較準確,實際上缺乏客觀事實;

③喜歡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決策的依據,而不顧及眼前發生了變化的情況;

④對待下屬的意見,一味采取排斥心理,總認為下屬的看法都是淺見;

⑤善於用一種套路去決策,而不能夠采用多種方法,多種選擇;

⑥僅僅看準某些“新”、“奇”、“特”的東西,認為凡是這些東西必然具有決策的價值;而忽略長遠利益的參考;

⑦嗜好自己念自己的“經”,不願聽別人失敗的教訓,總認為自己能決策好,能幹好;

⑧特別喜歡走極端,在極端的選擇中求決策,求生存,而不知極端往往就是死路一條;

⑨心胸狹窄私欲強烈,即使別人提供的決策合理,但因為這個人與自己有衝突,就不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