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增強活力促發展(1)(1 / 3)

疲勞的主要原因

哥倫比亞大學的愛德華·桑代克博士在主持一些有關疲勞的實驗時,用那些年輕人經常保持感興趣的方法,使他們維持清醒差不多達一星期之久。在經過很多次調查之後,桑代克博士表示“工作能量減低的唯一真正原因就是煩悶”。

我們在這一點上可以學到什麼呢?那就是,我們的疲勞通常不是由於工作,而是由於憂慮、緊張和不快。

在寫這一章的時候,我抽空去看了重演的傑羅姆·克恩的音樂喜劇《表演船》。劇中的主角安迪船長,在一段頗有哲學意味的話裏說:“能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的人,就是最幸運的人。”這種人之所以幸運,就是因為他們的體力更充沛,快樂更多,而憂慮和疲勞都比別人少。你興趣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陪著一路嘮叨不休的太太走十條街,一定比陪著你心愛的情人走十裏路感覺要疲累得多。

產生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煩悶。我能舉一個例子,就拿住在我附近的那位打字小姐愛麗絲來說吧。

愛麗絲是個公司職員。一天,她回家時顯得精疲力盡、疲憊不堪。她真的是疲憊不堪——頭痛、背痛、不想吃飯,隻想上床睡覺。經不住母親一再要求,愛麗絲才坐到餐桌旁……突然,電話鈴響了,是男朋友邀她去跳舞!這時愛麗絲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整個人變得神采飛揚。她衝上樓,換好衣服出門,一直到淩晨3點才回家,她看起來一點也不顯得疲倦,而是因興奮過度而無法入睡。

愛麗絲瞬間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足以說明了某種問題。就在8個小時以內,愛麗絲是不是真像她所顯現的那麼疲倦不堪呢?當然是的,因為她對工作感到厭倦,抑或對生命也感到厭倦。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也許有成千上萬個愛麗絲,你或許就是其中之一。情緒上的態度比生理上的操勞更易使人產生疲倦。幾年前,喬瑟夫·巴馬克博士在《心理學檔案》發表了一篇實驗報告,闡述了倦怠感是如何導致疲勞的。巴馬克博士要幾個學生通過一係列枯燥無味的實驗,結果學生們都感到不耐煩想瞌睡,並且抱怨頭痛、眼睛疲勞、坐立不安,有些人甚至覺得胃不舒服。難道這些都是“想象”出來的?當然不是。這些學生還做了新陳代謝的檢測,檢測結果表明:當人們感到厭倦的時候,身體血壓和氧的消耗量顯著降低。而當工作較為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時,代謝現象加速。

即使像登山這類消耗體力的活動,恐怕也不如煩悶那樣容易使你感到疲勞。明尼那不勒斯農工儲蓄銀行的總裁S·H·金曼先生告訴過我一件事,正好可以說明這件事實:在1943年7月,加拿大政府要求加拿大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協助威爾斯軍團做登山訓練,金曼先生就是被選來訓練這些士兵的教練之一。他告訴我,他和其他的教練——那些人大約從42歲到59歲不等——帶著那些年輕的士兵,長途跋涉過很多的冰河和雪地,再用繩索和一些很小的登山設備爬上40尺高的懸崖。他們在加拿大洛磯山的小月河山穀裏爬上米高峰、副總統峰,和很多其他沒有名字的山峰,經過15個小時的登山活動之後,那些非常健壯的年輕人,都完全筋疲力盡了。

他們感到疲勞,是否因為他們軍事訓練時,肌肉沒有訓練得很結實呢?任何一個接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人對這種荒謬的問題都一定會嗤之以鼻。不是的,他們之所以會這樣筋疲力盡,因為他們對登山覺得很煩。他們中很多人疲倦的不等到吃過晚飯就睡著了。可是那些教練們——那些年歲比士兵要大兩三倍的人——是否疲倦呢?不錯,可是不會筋疲力盡。那些教練們吃過晚飯後,還坐在那裏聊了幾個鍾頭,談他們這一天的事情。他們之所以不會疲倦到筋疲力盡的地步,是因為他們對這件事情感興趣。

哥倫比亞的愛德華·桑戴克博士主持了一項有關疲勞的實驗。

著名的廣播新聞分析家卡騰伯恩告訴我,當年他22歲時,在橫渡大西洋的運牛船上工作,負責給牛喂飼料和水。他先在英國完成了一趟自行車長途旅行,後來抵達巴黎,在饑餓而又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他把照相機典當了5法郎,在巴黎的《紐約前鋒報》上刊登了一則求職廣告,後來,他得到了一份銷售立體幻燈機的工作。我還記得那些老式的立體鏡,可以用來同時看兩張一模一樣的圖片。由於立體鏡的兩個鏡片把兩張圖片同時反映在另一鏡片上,兩張圖片就造成一種立體效果。如果我們從遠處看,立體的透視效果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有位女速記員在俄克拉荷馬州吐爾薩市的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她每月總有好幾天要處理一些枯燥無味韻東西,如填寫租約表格、整理統計資料等,這些工作實在太無聊,她不得不變通方式地工作,以使之有趣一些。她每天跟自己比賽,先計算早上填寫多少表格,下午再盡力超過這一數目,然後計算每天的工作量,第二天再想辦法做得更好。結果呢?她比別的速記員都做得快。她因此得到了什麼呢?稱讚?不是。感謝?不是。升遷?不是。加薪?也不是。但這種方式的確幫她不致因對工作厭煩而產生疲勞,也的確對她產生了鼓舞作用。因為她畢竟盡力使一件原本枯燥無味的工作變得有趣,而自身也充滿活力,對工作更有興趣,能在一段自在的時刻裏得到快樂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