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產品篇

中國名硯中的精品——洮硯

唐宋以來,中國有三大傳統名硯並存:一是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的端硯;二是產於安徽省歙縣(古稱歙州)的歙硯;三是產於甘肅省卓尼縣(古屬洮州)的洮硯。洮硯自古以石質堅潤、色澤雅麗、發墨細膩、保濕利筆等特點而名揚神州大地,自古有“明窗試墨吐秀潤,端州歙州無此色”之盛譽,成為曆代文人墨客和收藏家的爭覓之物。北宋著名鑒賞家趙希鴣在《洞天清祿集》中盛讚洮硯說,中國硯料“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可見洮石得之不易,實為名貴。

製作洮硯的石料出自洮河岸邊的卓尼縣洮硯鄉的喇嘛崖、水泉崖、紮甘崖,這裏不光盛產綠玉寶石,而且風光綺麗,山高峽險、崖陡水急,堪稱旅遊勝地。因為洮河發源於甘肅南部與青海的西傾山相接處,由幾條涓涓小溪彙集成河,經甘南山區、洮岷山區,悠然自在地向北流淌。當河水流到卓尼縣的洮硯鄉娃兒溝時,被兩座高聳入雲的山峰所阻,於是洮河像一條頭戴鋼鑽的巨龍,身軀緊縮,硬是從兩山相接的石縫中擠了過去,這時的洮河變成了一條僅有五六米寬的溪流,這就是洮河途經的第一峽——石門峽。由於洮河在此受阻,再也聽不到它在上遊時的那種歡騰咆哮的吼聲。當地老百姓說,洮河是條巨龍,張牙舞爪地奔騰而來,至石門便悄然無聲,像一位柔情乖順的少女,變得溫文爾雅、羞澀靦腆起來。龍王被石門製服了,被金鎖鎖住了,不再興風作浪了,因而有“石門金鎖”的雅名。洮水進入石門峽後,約半公裏路程,峽穀才逐漸放寬,洮河如釋重負,依然像在峽口以外一樣,悠然自在地向北繼續流淌,著名的洮硯就產於距石門峽以北數公裏的喇嘛崖。這裏三麵環水。山色突變,一片墨綠,綠色中透出墨色條紋,怪不得古人說它“綠如藍、潤如玉”。洮河綠玉寶石就藏在突兀而起的這座綠色山體中,如同藏在一隻巨大的綠色保險櫃裏,真是天造地設。遊人登上山體遠望。可見群山逶迤,洮河如帶,鬆柏成蔭,雄鷹翱翔,山水相映,給洮河平添了幾分色彩和靈氣。

洮河岸邊出產的硯石主要以綠色石料為主。學名輝綠石,堅細瑩潤。色澤雅麗,深綠略現水波狀紋路的,稱“綠三猗石”,製硯最佳。洮石多取自石崖峭壁、水流湍急的洮河水底,鑿石極其不易,使洮硯更成為珍品中的極品。這些石料若以品質而論有這樣幾種:色綠而帶有水波紋的,叫綠漪石,古稱“鴨頭綠”,它質地堅硬,細潤如玉,嗬氣凝珠,貯水不耗,為洮石中的上品;綠色紋路中夾雜黃色痕跡的“黃膘綠漪石”,更為名貴,自古就有“洮硯貴如何,黃膘帶綠波”之說;有綠中帶深色墨點的“湔墨點”;有色綠而帶朱砂點的“柳葉青”;還有色呈深綠、石質細潤的“鸚鵡綠”,品種多樣,各具特色。

洮硯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有史料記載: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73~1085年),宋將王韶收複熙河絡,幕僚中有許多文人,建議王韶取洮河綠石製硯,以硯之精品代貢品。王韶便物色能工巧匠開始在洮河岸邊取石製硯,從此洮硯聞名遐邇。元代詩人元好問在其《元遺山詩箋》中寫道:“縣官歲貴六百萬,得此硯來臨洮。”明代文學家曹昭,發現洮硯發墨盡致,認為“甚難得也”。清乾隆年間欽定的《四庫全書》以及地方誌《岷州誌》、《洮河誌》等都將洮硯列為硯中上品。現今北京博物館中收藏有宋代洮硯一方,正麵近墨池處鐫刻著樓閣,有“蓬萊”二個隸書字;四周波浪紋中,刻有魚龍水族形圖案;底窩為一葉小舟形狀——寓“慈航普渡”之意;舟上鐫銘隸書兩行:上行日“洮河之珍”,下行日“文繡藏寶”(文繡院,係宋代朝廷專門收藏天下奇珍異寶的地方)。據傳,此硯為宋代皇帝禦用。

洮硯的名貴之處,不僅在於雕刻精細,奇巧雅致,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而且在於能巧妙利用石中黃膘,因勢相形,雕成黃綠交替的藝術形象,生動活潑,自然傳神,經硯雕藝人因材施藝、因色構圖的雕琢,將千姿百態的山水、人物、鳥獸、花草等巧妙地安排在硯麵上,集天地風物於一硯,展藝術精華在一方。也有的別具匠心采用透雕和高浮雕的手法,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和曆史傳說巧妙地雕塑在硯麵上,並配以詩詞警句,顯得精美華麗、古樸典雅,成為難得的實用工藝珍品和旅遊紀念品。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多樣,美觀耐用,獨具匠心,古有盛譽,洮硯成為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讚頌、收藏之珍寶。自北宋熙寧年間,洮硯作為貢品受到皇家的青睞後,宋代文人如蘇東坡、張來、秦觀等都廣有收藏,並各有名詩佳句讚頌之。宋代之後,洮硯更受世人鍾愛,如詩人馮延登題為《洮石硯詩》雲:“鸚鵡洲前抱石歸,琢來猶自帶清暉。芸窗竟日無人到,坐看閑雲吐翠微。”大文豪黃庭堅對洮硯也愛不釋手,吟詩誦道:“久聞洮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紋刀。莫嫌文吏不識武,要試飽霜秋兔毫。”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生前曾用過一方袖珍式洮硯,長寬各三寸,底部圓而突起,硯池淺凹,形似蟬腹,邊麵刻有謝翱的題記及硯銘,敘及得硯的經過。這方洮硯的銘文曰:“洮河石,碧於血,千年不死稀萇弘骨。”這精粹的14字,以硯喻人,是對文天祥正氣凜然、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精神和情操的絕妙寫照。文天祥慷慨殉國後。此硯不見蹤跡。後據梁紹壬《兩段秋雨庵隨筆》一書記載: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87年),杭州一漁翁在平江湖捕魚時網得此硯,被名士壬仲瞿“以番錢(西方銀幣)二十元得之”,遂贈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袁得硯後,視為珍寶,特製紫檀木硯匣貯之,並約請詩友“各賦一章”,以示慶賀。這段鮮為人知的軼事感人至深,凝聚了一段悲壯的曆史,富有傳奇色彩。民國時期,岷縣中寨鄉鄉長李茂林,曾將一方精製的洮硯贈給國民黨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專員饋贈省主席郭寄嶠,郭又上貢給蔣介石。此硯至今還在台灣,是中國名硯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方瑰寶。

新中國成立後,洮硯這一傳統工藝品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力。製硯工匠們繼承傳統工藝不斷推陳創新,使洮硯雕刻工藝更加精巧,圖案造型更為精細考究,花樣設計更為新穎別致。品種有圓形、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案有仿宋代的“抄手硯”、“太史硯”、“蘭亭硯”等,有仿明代的“十八羅漢硯”、“金鍾硯”、“古鼎硯”、“古琴硯”。有仿清代的“黃膘飛龍硯”、“清泉硯”、“孔雀硯”等10多種圖形。還適應遊人的需求,精製了小型袖珍硯、漢簡硯、瓦當硯、古錢硯等眾多硯型,還有古裝仕女、敦煌飛天、名勝古跡縮影型等精品。深受當今文人雅士的珍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詩人趙樸初曾賦詩盛讚洮硯:“西北東南辟硯田,精工方欲奪前賢。看教墨海翻瀾處,噴叱風雷振大幹。”中華書局編審劉葉秋先生有詩曰:“見聞洮石生洮河,照眼晶瑩耀綠波。大幾明窗閑點筆,老夫詩興籍君多。”

1994年初夏,岷縣維新鄉製作洮硯的著名藝人趙成德,在卓尼喇嘛崖附近的洞窟裏發現了一塊巨大的洮硯石後,遂發揮“東路派藝人精於雕龍的特長,經過三年的精雕細鑿,製成了一方長1.22米、寬0.68米、重214公斤,具有時代主題的“洮硯王”——“九九歸一”巨硯。這方洮硯,質堅而細膩,瑩潤如碧玉,所雕的群龍頭首尾相銜,顧盼有情,舒卷自如,騰躍如飛。更令人稱奇的是:用同一塊石料分鑿成的天然水印硯蓋上,隱約可見一位和藹可親的滄桑老人在佇立觀海,沉思默想,那飄拂的衣襟,洶湧澎湃的海水,爛然可望的朝陽。使人覺得不僅是一幅典雅優美的風情山水畫,似乎也寓有群龍會首,萬民思歸,山河一統。國強民安之意。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時,根據國務院的統一安排,該硯於1997年6月7日從蘭州起運,由甘肅省人民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人民政府,作為香港回歸祖國的賀禮存放在香港。1999年,趙成德的洮硯開發公司製作的獻給建國50周年的“中華民族大團結”硯重達480公斤,利用浮雕技法刻有56朵牡丹,象征著春滿中華和56個民族大團結,寓意深遠,被視為珍寶。尤其是采納多方專家意見,曆經三年雕琢,在2001年4月完工的長2.43米、寬1.56米、厚0.39米、重達2.2噸的作為慶賀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的禮物“東方醒獅”硯,更是創造了洮硯規模和藝術水平之冠。昂首雄立的醒獅,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其上方,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袖的雕像和江澤民所書“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餾金題字雕刻,鮮明地凸現了作品的主題。那50多幅反映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的實景圖案,生動地展示了黨的光輝曆程和中華民族的卓越成就,內容豐富,場麵壯闊,技藝精美絕妙,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