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學會開車後,和小韓、喬安山分到四班當戰士。班長薛三元,在新兵連的時候,就當過他的班長。兩人既是新戰友,又是老戰友。那股親熱勁兒就別提了。
薛三元命令:“雷鋒,這台‘13’號車就交給你了。韓玉臣給你當助手。今天就和老同誌一起上工地。”
雷鋒第一次獨立開車,看見工地上高大的建築已經打好基腳,開始砌牆了,很感慨:“咳,我來晚了!”同去的老兵張興吉說:“怎麼晚呢?你是新兵排下戰鬥班最早的,也是獨立開車最早的。你是後來居上啊!”
雷鋒出車後回到駐地,習慣性地檢查車輛。看見車廂板上散落著許多水泥。他想:“撒落這麼多水泥!太可惜了!”他找來一把掃帚、一隻簸箕,仔細地把散落在車板上的水泥掃攏,然後,搬來一個舊空油桶,倒出垃圾,擦拭幹淨,再用簸箕撮起掃攏的水泥,倒進空油桶。他的想法很簡單:“一天掃一點兒,積少存多,我天天掃,就會派上用場了。”雷鋒正要出車庫,腳下踢著一顆螺絲釘。他撿起來,擦幹淨,笑笑。回想起在望城初當公務員時,張書記愛惜螺絲釘的情景。想到這裏,雷鋒朝四周望望,見角落裏有一隻空包裝箱,便移了過來,放在汽油桶對麵的角落,把螺絲釘放了進去,忽然,他又跳上駕駛室,打開坐墊,從座位下找出破手套、報廢配件等一些破銅爛鐵,也放進那包裝箱裏,再蓋上蓋,滿意地看了看,然後離開車庫。後來,他用毛筆在包裝箱上寫了“節約箱”三個字。
夜晚,明月高懸。一縷清輝射進營房。指導員高士祥手捏電筒,到宿舍查鋪,發現雷鋒借著手電筒的光閱讀《為人民服務》。指導員笑笑,指著腕上的手表示意:夜深了,該休息了。雷鋒聽話地放下書,撳滅電筒,蓋好被子睡覺。熄燈後用手電筒看書,是雷鋒多年養成的習慣;讀毛主席著作,是那個時代的先進性表現。兩件事加在一起,高士祥作為一名政治工作者,覺得很有典型意義。
雷鋒在食堂吃飯,走得比較晚。邊走,邊把餐桌、地麵大家不注意掉下的飯粒、菜葉撿起來,捧在手上,送到夥房後麵的豬食桶裏,隨後幫助炊事員收拾飯桌,掃好地,才離開。這也是他從小受苦,多年節約,幹通信員、公務員養成的勤儉習慣。正巧,團政治處秘書冷寬看見了這一幕。冷寬1957年1月入伍,河北承德人,是位有文化、有知識、思想敏銳的我軍優秀政治工作者。後來升任海軍副政委,中將軍銜。當年,隻有22歲。雷鋒的行為給年輕的冷寬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問炊事員:“這就是那個新兵代表雷鋒?”炊事員說:“沒錯,是他。這是他的習慣。”冷寬讚許地點點頭。一天中午。蟬鳴聲聲,輪到冷寬值勤,他在營房巡視,發現13號車有人影晃動。便上前察看,雷鋒一個人坐在車裏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冷寬感覺很新鮮:“雷鋒,中午為什麼不休息?”雷鋒說:“我們汽車兵任務重,沒空看書,隻好這樣擠時間。”冷寬更感新奇:“擠時間?”“我這是釘釘子的時候得到的啟發。”“釘子?什麼釘子?”“就是平常用的釘子呀!一塊好好的木板,上麵一個眼也沒有,但釘子為什麼能釘進去呢?這就是靠壓力硬擠進去的。”“哦?你說說看。”雷鋒伸出兩個指頭:“釘子有兩個長處,一是擠勁,二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善於擠和鑽,提倡釘子精神。”冷寬大加讚歎:“雷鋒,你是個哲學家啊!”
連隊發夏裝。大家都在興高采烈地排隊領取。小韓說:“部隊就是不錯,冬天有冬裝,夏天到了發夏裝。”於泉洋更有意思:“這次夏裝,我們是按施工部隊的標準發的。每人兩套單軍衣,兩套襯衣,兩雙鞋……比咱爹媽想得還周到。”雷鋒沉思著:“是啊!比爹媽想得還周到,那麼,做孩子的,應不應該也要為爹媽著想呢?”輪到雷鋒領軍裝了。司務長按規定發放。雷鋒從中挑出一半,每樣隻領一套。高指導員說:“雷鋒,你隻領了一半啊!”
雷鋒立正,很有禮貌地回答:“報告指導員,一套軍裝,一件襯衣,一雙鞋,夠我穿了。那一套給國家節約啦!”他是用孩子為父母著想的心思,隻領單份的。這在家庭裏,父母要是有這麼一個孝順的孩子,就是為孩子累死,心裏也是甜的。從這個角度看,雷鋒是個孤兒,他把國家當成自己的父母,應該說,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