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比爾·蓋茨也遵循著自己的承諾,讓保羅始終占有著微軟的股份。哪怕在後來微軟上市之後,他也仍然保留著公司僅次於比爾·蓋茨的股份。這一切都是比爾·蓋茨對這個“老功臣”加“老朋友”的最好的回報。
(三)
保羅·艾倫的離開讓比爾·蓋茨意識到了員工的重要性,他開始更加重視員工在公司中的主導地位,並提出了“微軟存在必須依靠員工想象力”的口號;而且他廣納賢才,改善工作環境,以便員工能夠在更加輕鬆的氛圍中更有效地工作。
與此同時,比爾·蓋茨也沒有忘記自己試圖確立整個軟件行業標準的宏願望。在操作係統上,他已經遙遙領先了,而此時需要的是更全麵的發展。這一次,比爾·蓋茨將目光鎖在了應用軟件上。
“在這裏,我們也能成為標準。”蓋茨麵對數以百計的員工,雄心勃勃地說道。
比爾·蓋茨的強勢讓他傾向於暴風驟雨般地搶占市場,這次也是一樣,他想象著自己像拿破侖一樣無往而不勝。他要帶領微軟團隊進軍應用軟件市場,而這次戰鬥卻打得異常艱難。因為,微軟屬於後來者。
在三年前微軟致力於係統軟件開發的時候,應用軟件的許多先行者已經領先一步了。等微軟在係統軟件上站穩腳跟,比爾·蓋茨才發現這一片領域已是枝繁葉茂、大樹庇蔭。要從其中分得一杯羹談何容易,何況比爾·蓋茨想要的不僅僅是一杯羹。
通過周密的市場調查,比爾·蓋茨相信應用程序是以後的發展方向。隨著家庭電腦越來越普及,人們對它的需要也會越來越多。比爾·蓋茨經過縝密的思考,決定將“可視”作為第一個靶子,全力出擊。
這項任務至關重要,需要托付給一個可靠的人。比爾·蓋茨思慮再三,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查爾斯·西蒙伊,這個新加入微軟團隊的年輕人。
西蒙伊與比爾·蓋茨有著相似的經曆,也充滿著對計算機技術的狂熱,並勇敢地投入到這場洪流中來。
西蒙伊比蓋茨大7歲,1948年出生於匈牙利。他的父親是當地優秀的電氣工程教授。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西蒙伊很小就接觸了計算機。但匈牙利的計算機設備相當落後,他學習編製軟件的機器還是一台俄國製造的老式電子計算機,笨重無比,足有一座房子那樣大。而這台名為“烏拉爾2型”的計算機,竟然是匈牙利國僅有的幾台計算機之一。
但是,落後的技術並沒有掩蓋西蒙伊的才華,他還將自己設計的軟件賣給了國家。
在18歲那年,西蒙伊又將一套軟件送給了丹麥代表團,那些代表團是來參加在匈牙利舉行的一次國際貿易洽談會的。這也使他有機會受聘於丹尼西公司,離開匈牙利前往丹麥工作。幾年之後,西蒙伊開闊了眼界,並深知自己掌握的計算機技術十分有限,便又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深造學習。
1972年,26歲的西蒙伊一邊工作,一邊攻讀博士學位,還加入了施樂公司,並在研究中心做出過不少引人注目的成績。
這個研究中心與斯坦福大學合作,研究出一種新工具——鼠標。而西蒙伊對鼠標非常熟悉,他研製的供施樂公司的阿爾托計算機使用的字處理程序,就是第一個用鼠標的軟件。他把這個軟叫做WYSIWYG,也就是“所見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這句話的首字母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