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征服的鐵蹄(1 / 3)

無論做什麼事,內心絕不承認有失敗的可能性。隻要想著自己的長處,而不是短處,想著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問題。

——拿破侖

(一)

1806年1月26日,拿破侖離開維也納回到巴黎,受到無數狂歡民眾的歡迎。為了慶祝自己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取得的輝煌勝利,拿破侖下令建造“凱旋柱”。

經過近5年的修築,這個凱旋柱終於於1810年建成。該柱是用拿破侖從戰場上繳獲的敵方大炮炮身熔鑄而成,高約44米,直徑達3米。柱身上精細地雕刻了螺旋形狀的花紋,角上裝飾著4隻展翅飛翔的雄鷹,柱子的頂端雕有拿破侖叱吒風雲的圖像。

此時,又有一個好消息傳來:拿破侖的死敵、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去世了,英國要求與法國簽訂和約。

威廉·皮特是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創立者和鼓吹者,他一直希望聯盟能夠阻止法國向英國進攻。然而,奧斯特裏茨一戰令這個聯盟土崩瓦解,議員們紛紛指責皮特,並要求他下野。皮特經受不住這種精神上的打擊,不久便病死了。隨後,格蘭維爾繼任英國首相,任命同情法國大革命的福克斯為外交大臣。福克斯一向反對皮特的外交政策,他希望英國能與法國和平共處,因此主動派亞爾默思勳爵前往法國和談。

拿破侖向亞爾默思勳爵表示:如果英國能同意他提出的條件,他願意將漢諾威重新歸還英國。

消息傳到普魯士,在普魯士全境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普魯士是用兩個侯國與法國交換了漢諾威,而現在拿破侖不顧與普魯士的約定,公然將漢諾威作為籌碼與英國談判,普魯士自然十分憤慨。在柏林,反法情緒高漲。

7月,當英法談判還在爭論不休時,英國外交大臣福克斯突然去世。隨後,英法談判宣告結束。而此時,法國與俄國已簽訂了法俄和約的初約,因沙皇一直在觀望英國對法國的態度,遲遲不肯批準這項和約。現在,英法和平已經無望,沙皇也拒絕批準法俄條約了。

普魯士一直都與沙俄暗中來往,現在見沙俄與法國和談失敗,馬上積極與沙俄交往起來。7月24日,普魯士與俄國就同法國作戰問題達成秘密協議,規定:一旦普魯士與法國交戰,俄國將積極給予武力支援。

而英國由於中止了與法國的和談,也開始向普俄聯盟靠攏,甚至慫恿普魯士對法宣戰,自己為普魯士提供英鎊支持。至此,以俄、普為中心,由英國提供經費的第四次反法同盟雛形漸顯。

8月9日,在民族情緒高漲的情況下,普魯士國王宣布對法戰爭總動員。8月25日,普王威廉三世召集了一個軍事會議,決定成立兩個軍團,分別由布倫瑞克公爵和霍恩洛爾親王指揮,還有一個獨立軍由呂歇爾將軍指揮,兵力達13萬人。9月底,普軍分三路,集結在一條寬70英裏的正麵上。

對於普魯士的備戰,拿破侖早已獲悉。8月份,拿破侖已命20萬大軍開赴德意誌南部。9月25日,拿破侖離開巴黎,親赴戰場。

10月8日,法軍右路的蘇爾特軍前衛與普軍左路陶恩齊恩的薩克森師在霍夫遭遇。薩克森師抵擋不住,被迫退向北麵20英裏的施萊茨,在那裏又遇到了貝爾納多特的前衛。在法軍的前後夾擊下,薩克森師損失慘重。

此時,費迪南德親王指揮的普軍已南進到薩爾費爾德。在這裏,普軍與法軍左路縱隊遭遇,結果這支由10個步兵營和10個騎兵營組成的部隊被法軍一舉殲滅,年輕的親王也被擊斃。

(二)

初戰即敗的消息傳來,沉重地打擊了普軍高漲的士氣,同時也讓布倫瑞克驚慌不已。他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大軍向維爾茨堡推進,正好將自己的左翼和後方暴露在法軍的優勢兵力之下。於是,他立即退至馬格德堡和易北河穀,以保證普軍與柏林的交通線不被切斷。同時,他命令右翼的呂歇爾軍退至魏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