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四麵楚歌(2 / 3)

1813年4月5日,拿破侖率領他的“美因軍團”離開巴黎,前往愛爾福特。同時,他命令歐仁指揮“易北軍團”沿易北河北上,向“美因軍團”靠攏。他準備在兩大軍團會合後進軍萊比錫,同俄普聯軍決戰,先在南方取得優勢,再北上柏林。

4月30日,法軍兩大軍團會合,拿破侖將大本營設於魏森費爾期。此時,他又從貝唐德的第四軍抽調了兩個師組建了一個新的第十二軍,由烏迪諾指揮。此外,拿破侖還命令歐仁將“易北軍團”主力南移,至哈雷和梅澤堡之間薩勒河下遊的左岸集中。

5月1日上午,法軍渡過薩勒河,分三路東進萊比錫。不久,近衛騎兵就在裏巴赫山溪與敵前哨遭遇。俄軍第一次炮火齊射就擊中目標,貝西埃爾不幸被一顆炮彈擊中,當場斃命。他是拿破侖第二個在戰場上犧牲的元帥,拿破侖因為這位元帥的不幸身亡而深感悲痛。

不過,法軍還是在這次戰役中將俄普聯軍趕出了戰場,聯軍損失近2萬人,但法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5月2日,內伊在呂岑南邊防守,以待後續部隊靠攏,同時掩護易北軍向萊比錫前進。此時,聯軍正在呂岑東南方向的皮高及附近地區集中,但由於法國缺少騎兵,沒有對該地區進行有效偵察,因此對聯軍的動向毫不知情。

上午11時,忽然槍聲大作,聯軍向內伊軍發起猛烈攻擊。聯軍是計劃將呂岑與萊比錫之間的法軍切斷,然後再圍殲萊比錫的法軍。

拿破侖聽到槍聲後,立即命令向萊比錫進軍的部隊以及在呂岑以西的馬爾蒙、貝特蘭等軍向呂岑南方挺進,協助內伊軍作戰。

在戰鬥中,拿破侖冒著槍林彈雨,親自指揮戰鬥,並集中大炮猛轟聯軍中央。聯軍被分割。然而戰鬥進行到傍晚,也未分勝負,這時雙方都損失了一萬多人,剩下的部隊也都筋疲力盡。於是,雙方在戰場上宿營休息。

夜裏,重新整頓好的聯軍突然向法軍發起偷襲,這意想不到的偷襲令法軍陷入慌亂之中,但很快,拿破侖就鎮靜下來,冷靜地指揮戰鬥,最終打敗了聯軍的進攻。

聯軍經過幾次激烈的後衛戰後,撤退到德累斯頓以東約40公裏的斯普裏河東岸。在那裏,他們以包岑鎮為中心,依托河流和東岸的山脊組織防禦。

呂岑會戰後,拿破侖又對部隊進行了整編。他判定,在包岑還會有一場大會戰,因此下令全軍向包岑行進。

5月20日,雙方在包岑再次展開激戰。這一戰役中,法軍損失1.3萬人,聯軍損失約2萬人,拿破侖又取得了勝利。但這次戰術性的勝利隻不過是一場肥皂泡式的勝利,因為法軍騎兵薄弱,未能堅決實施追擊,也沒有擴大戰果。

盡管如此,拿破侖還是趁勝追擊,直接進入柏林。5月22日,法軍在格裏茨附近擊潰了退卻中的聯軍後衛部隊。然而在這次戰役中,迪羅克元帥中彈身亡,這一噩耗極大地震動了拿破侖。

(三)

聯軍接連敗北,使普俄之間開始出現紛爭。沙皇以巴克萊取代了維特根施泰因,而巴克萊認為目前難以取得軍事勝利,堅持將俄軍撤到波蘭。於是,拿破侖於6月1日占領了布雷斯勞。

此時,交戰雙方都急於爭取一段喘息之機,因此6月4日雙方在普列斯維茨達成休戰協 議,休戰期為6月底,後又延至8月17日。

不過,後來許多權威人士,包括內伊的參謀長約米尼在內,都認為簽訂休戰協議是拿破侖一生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因為這段喘息之機也許更有利於聯軍,而不是法軍。另一方麵,拿破侖的處境十分危險,因為他置身於一個對他充滿敵意的國度裏。

6月10日,拿破侖在德累斯頓設立大本營,並在這裏挖掘戰壕,修建了一個強大的兵營,作為下一步作戰的基地。隨後,他又著手整編軍隊,增強各部的戰鬥實力。

8月10日,停戰的最後期限到了。8月11日,在戰爭前保持中立的奧地利對拿破侖宣戰。這樣一來,聯軍方麵的力量顯然已經超過了法軍的力量。

事實上,奧地利既不希望拿破侖徹底戰勝聯軍,也不希望聯軍徹底打敗拿破侖,因為後一種結果就會使沙皇俄國稱霸歐洲。在停戰期間,奧地利希望能夠說服拿破侖讓步,但拿破侖指出,任何一點小小的讓步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屈辱。就此,奧地利與法國的關係破裂。

現在,聯軍加上後備部隊隊伍人數幾乎已達85萬人,而拿破侖的軍隊加上後備部隊僅有55萬人。

8月17日,戰爭重新打響,聯軍首先向法軍發動攻擊,而拿破侖卻將主力預先集中在德累斯頓至格爾利茨一帶。他想是以德累斯頓作依托點,靜觀聯軍的攻勢。本來,拿破侖打算像以往一樣,全力摧垮聯軍,然後向南對付施瓦岑貝格指揮的波希米亞軍團,但他卻有些猶豫不決,結果導致失敗。

不過,在8月26日至27日的德累斯頓防禦戰中,拿破侖還是取得了勝利。在這次戰鬥中,拿破侖擊敗了施瓦岑貝格的多次進攻,聯軍傷亡約3.8萬人,並損失了26門火炮,法軍的損失隻有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