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被迫宣布退位(1 / 3)

我承認我很矮,但如果你由此而取笑我的話,我將砍下你的腦袋,以消除這個差別。

——拿破侖

(一)

萊比錫戰役失敗後,拿破侖回到巴黎。這一次,法國民眾的反應很冷淡,沿途再也沒有了以往的歡呼人群,也沒有鮮花和笑聲。飽嚐戰爭苦難的法國人民,已經傾盡了財力和人力,他們無限企盼一個和平安穩的生活環境;法國軍隊裏的將官們也對拿破侖的再度征戰表現出厭煩的情緒。

拿破侖第一次意識到,他的大帝國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了。他的哥哥約瑟夫已被英國和西班牙起義者趕出伊比利亞半島,他的弟弟威斯特法利亞國王熱羅姆也從卡塞爾出走了,達武在漢堡被俄軍和普魯士圍困,法國在荷蘭的權利也逐漸動搖。而更讓拿破侖痛心的是,他的妹夫、那不勒斯國王繆拉也背叛了他,投靠了聯軍。

在朝中,拿破侖的地位也有所動搖。陰謀家們蠢蠢欲動,弗歇爾和塔列蘭相互勾結,外通繆拉和英國人,內結朝中大臣,在朝野中四處活動,大肆宣揚法國已處於四麵楚歌的境地,並將這一切責任推到拿破侖身上。他們稱戰爭完全是拿破侖個人野心膨脹所致,拿破侖是罪魁禍首。漸漸地,這些陰謀家周圍聚集了愈來愈多的黨羽。

拿破侖的法蘭西帝國外患不斷,內政不穩,陸上俄、普、奧等國聯軍正向巴黎進逼,海上英國強大的艦隊正在虎視眈眈。法國的邊境已經響起聯軍的炮聲,三國君王已經決定在攻占法國之前與拿破侖進行最後的和談。

盡管已經三麵受敵,危在旦夕,反法聯盟在兵力上也占據了絕大優勢,但拿破侖仍決心組建一支新軍,與反法聯盟決一死戰。

1813年12月初,拿破侖再次發出征兵令,新的大軍中滿是幼稚的孩子。法國民眾開始大膽表示對皇帝不滿,向陛下呼籲和平,但拿破侖置若罔聞。他現在需要的是能夠維護帝國大廈的戰爭,而不是代表屈辱的和平。

1814年1月4日,聯軍再次向拿破侖提出媾和,並附加了新的條件:法國必須退回到法國大革命以前的邊界。

對於這一藐視性的建議,拿破侖勃然大怒:

“這些人當我不存在嗎?難道他們忘記了,以前是誰將他們一一打敗?”

鑒於拿破侖的不和談態度,聯軍3支主力軍開始向法國逼近:第一支是北麵的英普聯軍,從荷蘭出發;第二支由普魯士將軍布呂歇爾率領的西裏西亞軍,此時已渡過萊茵河;第三支是由奧地利將軍施瓦岑貝格率領的奧軍,已離開巴塞爾向科爾馬進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擁軍40萬的聯軍便登上了法國土地。

法國民眾被聯軍的強大實力嚇呆了,整個巴黎都籠罩在巨大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戰爭已不可避免,拿破侖決定在聯軍會合前將他們各個擊破。

1月24日晚,拿破侖在杜伊勒裏宮召見了大臣們,交付一些重要的事情。在皇後的陪同下,拿破侖手牽著3歲的兒子羅馬王,莊嚴地走到群臣麵前。人們發現,上了年紀的拿破侖身體肥胖臃腫,麵容蒼白,臉上顯露出煩躁憂鬱的表情。

在人數如此眾多的集會上,拿破侖顯得有些沉默。最後,拿破侖神色凝重地說:

“明天一早,我即將奔赴戰場,去指揮法軍打敗侵略者。在我離開之前,我將自己僅次於法國的珍愛——我的妻子和我的兒子放心地交付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夠忠誠地守衛他們,將他們看做是你們的生命一般照料。”

接著,拿破侖停頓了一下,若有所思,然後緩緩地以沉重的語調說道:

“我宣布,我的妻子——瑪麗·路易斯成為帝國的攝政王。一旦我死了,我3歲的孩子將在攝政王的輔佐下馬上即位。”

在拿破侖的一生中,他從未像愛小羅馬王那樣愛國任何人。他總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小羅馬王做遊戲,甚至讓小羅馬王騎在他的脖子上,這可是唯一一個騎在拿破侖脖子上的人。但在當天晚上之後,拿破侖就再也沒有見過小羅馬王了。

(二)

1月25日一早,拿破侖啟程來到法軍的集結地夏龍。在這裏集中的法國兵力不到9萬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不久前剛剛征召來的。

法軍的第一個進攻對象是當時對巴黎威脅最大的布呂歇爾兵團。1月27日,在聖迪埃,法軍與普軍先頭部隊展開激戰,普軍被擊敗。

29日,法軍行至布裏埃納,在此向布呂歇爾軍發起進攻,並一舉擊敗普軍,占領了布裏埃納。布呂歇爾軍逃之夭夭。

當拿破侖信心十足地想象著這場戰爭的勝利時,聯軍已經在進行大規模的兵力調動了。布呂歇爾失利後,帶領潰敗的普軍與施瓦岑貝格指揮的奧軍會合,兩軍集結在拉羅蒂埃。此後,普王、沙皇、奧皇的軍隊也陸續趕到,聯軍集中在這裏的人數達12萬之多。而此時,拿破侖在前線的兵力僅有3萬人。

2月1日下午,戰鬥再次打響了。拿破侖站在拉羅蒂埃河前的陣地上,泰然日若地指揮部隊對大批進攻的聯軍進行頑強抵抗。占絕對優勢的聯軍三麵迂回包抄法軍的側翼部隊,將法軍的幾個營從拉羅蒂埃河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