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被迫宣布退位(3 / 3)

這封信被布呂歇爾所截獲,拿破侖的全盤計劃完全被聯軍掌握。聯軍準備抓住時機,直逼巴黎。

這時,巴黎的局勢已經惡化到了極點,攝政王路易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她憂心忡忡地說:

“聯軍可能在數天內就占領巴黎,真是讓人不寒而栗!”

路易斯的擔憂沒過多久便成為現實了。3月25日,聯軍向巴黎城郊發起猛攻,馬爾蒙的軍隊被擊潰,被迫向巴黎撤退。

3月28日,杜伊勒裏宮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皇後和羅馬王的安置問題。次日,路易斯帶著年幼的皇儲羅馬王離開了巴黎,前往布魯阿去了。

3月30日,巴黎民眾被轟隆隆的炮聲驚醒,聯軍潮水般湧入巴黎。巴黎守軍經過幾個小時的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於下午5點宣布投降。

此時,正著手東進的拿破侖獲悉後,急行軍準備返回巴黎救援。然而當他於30日晚抵達巴黎以南的儒維西時,聯軍比他搶先了一步,巴黎已經被聯軍占領了。

至此,拿破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無可奈何地南退30英裏,撤往楓丹白露。

(四)

巴黎已成為聯盟軍的天下了。1814年4月2日,參議院在聯軍的要求下,頒布了一條法令,宣布拿破侖喪失帝位,廢除拿破侖的世襲君主製度。以塔列蘭為首的臨時政府立即根據這一法令發表告法國軍隊書,通知部隊不能再為拿破侖效命,參議院已經解除了他們對拿破侖的誓詞。

當拿破侖接到參議院關於廢黜皇帝的信件時,臉色蒼白,一連串的打擊令他神思恍惚。大勢已去,江山已失,一手建立的帝國和皇朝不見了,拿破侖傷心地說道:

“我要求得太多了,我把弓拉得太滿了,過分信任自己的好運。我的失敗是咎由自取,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是造成我不幸的禍因。”

但是,拿破侖依然不服輸,他想繼續帶領近衛軍向杜伊勒裏宮進發,去搶回屬於他的一切。這時科蘭古在一旁暗示他:隻要他宣布個人退位,聯盟各國還有可能同意法國建立一個攝政政體。

拿破侖在眾人的勸說下,經過幾個小時的痛苦掙紮,終於做出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宣布退位。

在擬好退位詔書後,拿破侖再次召集元帥們,向他們宣讀了詔令:

“同盟各國既已宣稱皇帝為重建歐洲和平的唯一障礙,皇帝恪守自己的誓言,宣告他本人及其後嗣放棄法蘭西和意大利的王位;為了國家的利益,他願意作出任何犧牲,甚至包括他的生命。這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國家的利益又同他的兒子、攝政整體以及皇後的權利和帝國的法律的維持不可分割。”

一下子似乎蒼老了10年的拿破侖,說出這番話來令將士們極為感動,他們都不由自主地哭了。雖然這些將士不願再跟拿破侖去打仗,並不代表他們對拿破侖沒有了友誼。畢竟,拿破侖卓越的軍事天才和智慧曾帶領他們走向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平靜下來後,拿破侖留下了科蘭古、內伊和麥克唐納三人,然後命令他們三人作為專使趕往巴黎,與盟國君主商議攝政一事。

三人抵達巴黎後,沙皇亞曆山大立即接見了他們。當接到拿破侖宣布退位的簽字文件時,他詭笑了。他終於用自己的足智多謀、狡猾陰險和自然條件打敗了拿破侖的英勇果斷、狂妄擴張和冒進精神。原來,他隻向拿破侖一人表示過敬畏和屈服;現在,他再也不會向歐洲的任何一個人低下他那高貴的頭顱了。

但科蘭古等三人提醒沙皇,拿破侖曾經許諾不把任何政府強加於法國,而且一旦波旁王朝複辟,忠於拿破侖的軍隊就會起來反抗,內戰就會不可避免。因此,他們請求亞曆山大接受攝政整體,讓3歲的羅馬王統治法國。

亞曆山大對此有些猶豫不決,因此召見了臨時政府的全體成員。臨時政府卻一致反對攝政,而且塔列蘭也極力反對,稱拿破侖的野心是不會讓他甘於屈居別人之下的。

在政府官員與沙皇還在討論時,忽然一個消息傳來:法軍的馬爾蒙元帥棄主易幟,歸順臨時政府,拿破侖掌握的直接主力背叛了他。

沙皇聞悉,很快便答複了拿破侖的三位特使:聯邦國家不同意與拿破侖談判,也不同意采取攝政政體,拿破侖必須無條件退位。亞曆山大還特別囑咐三位:拿破侖可以保留皇帝的稱號,並且每年有一筆生活費,他可以選擇厄爾巴島作為他的居住地。

1814年4月11日,拿破侖在楓丹白露簽訂了《楓丹白露條約》。條約規定:拿破侖皇帝及其家族放棄對法蘭西帝國、意大利王國和其他國家的一切主權和統治權;拿破侖終身保留皇帝的稱號,拿破侖家族成員也保留親王的稱號;拿破侖皇帝擁有厄爾巴島的完全主權和所有權,並將獲得每年200萬法郎的年金。

曾經一手創建的輝煌璀璨的王朝就這樣結束了,拿破侖的懷著不屈的意誌踏上了流放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