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無緣的朋友,忘記花開花落的煩惱,忘記夕陽易逝的歎息,忘記一切不願記憶的東西。人活一世重要的是經曆,過去的傷痛其實不必過分在意,追憶過去,反而隻能徒增傷悲。當我們為過去而掩麵流淚的時候,時光已悄悄流逝,幸福也從指縫間悄悄地溜走。而懂得放棄,學會忘記,生命升華出了安靜超然,也就收獲了幸福。
平凡地活著未嚐不是一種幸福
並非每個人的每一天都要過得蕩氣回腸,並非每個人的每件事都會如人所願,在經曆了人生的坎坷之後,你還能夠平凡地活著,這也未嚐不是一種幸福。
——周一良(北京大學教授,曆史學家)
平平淡淡才是真,它是一種歸宿,也是一種胸懷。當我們擁有了一顆淡然之心,也就擁有了寧靜、淡泊、從容和美好。
世間萬物都是平平淡淡的。小草是平平淡淡的,它用自己輕柔小的生命,鋪就了綠色天涯;水流是平平淡淡的,它堅持不懈,能把頑石擊得百孔千瘡;母愛是平平淡淡的,卻能使錚錚鐵漢潸然淚下。用一顆平平淡淡的心去看這個世界,你就會發現美無處不在,看似平淡的生活,其實是絢麗多彩的。
佛家講,有求皆苦;儒家說,無欲則剛;道家言,清心寡欲方為道。漁人說,心平好過海;農夫說,知足者常樂;讀書人曰,人到無求品自高。眾說紛紜,雖然說法各自不同,但是道理卻是一樣的:平平淡淡才是真,難得一顆平常心。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夢,人生不過一輪回。
畢業於北京大學的著名哲學家張中行先生為人治學都講求平淡樸實。他的心態很平淡,沒有什麼刻意的要求,做任何事情都是希望順其自然。而這種順其自然,也就是一種平淡的真實。他的二女兒張文說:“父親死後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但即便是能留,他也不會留的。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看得很淡,希望一切都能順其自然。”季羨林曾評價張中行先生“學富五車,腹笥豐盈”,並用“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來形容這位老友。
每一次經曆,都始於平淡,也歸於平淡,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平淡並不拒絕轟轟烈烈,然而,無論多麼絢爛,最後都會歸於平淡,曾經所有的豐功偉業,也必將歸於平凡的過往。
《金剛經》裏說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一種平靜淡然的境界。其實,幸福就像手心裏的沙,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快;欲望又像彼岸的花朵,隱約可見,卻無法觸摸。與其終日如發條般緊繃度日,不如放鬆下來,擁有一份平淡的心境,也便擁有一種愜意的生活。
62歲的蘇東坡被朝廷貶到海南時,天空正下著綿綿細雨,斜風吹打在身上,透出一絲淒涼。雖然居陋室,食粗飯,但蘇東坡並不以之為苦,倒是經常和當地士紳百姓共敘桑麻樂事。他也不以文豪自居,入鄉隨俗,身披當地衣冠,走街串巷,享受難得的快慰。
一次,蘇東坡來到一座山頭,惹來一個黎山樵夫的善意笑聲。雖然語言不通,但樵夫也看得出,他是一個身居山林的貴人,出於對他的好感,慷慨地送了一匹布,好讓他抵禦寒冷的海風。
蘇東坡和周圍鄰居的關係也非常融洽,左鄰右舍常送飯食給他。當人們聽他說起往事的時候,他的臉上總是樂嗬嗬的,並沒有傷感悵然之色,笑稱“昔日富貴,一場春夢”。
而事實上,蘇東坡在海南的謫居生活是十分困頓的。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這對於年老的蘇東坡,無疑是難以適應的,但他去世前自題畫像卻將貶官黃州、惠州、儋州看成是自己的平生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