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平常心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2)(2 / 3)

蘇東坡深諳“平淡才是生活”這個道理,而且也做到了,他為後人留下的豪放詞句就是最好的明證。平淡則安樂,其實,人生不過如此。隻需用心做好眼下應做之事,人生就會像“雲在青天水在瓶”般自然,同時也就能從中悟出平淡生活中的智慧。

馮友蘭先生說:“聖人的生活,原也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不過他比一般人對於日常生活用品了解更為充分。了解有不同,意義也有了分別,因而他的生活超越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這裏所謂的“超越”,便是指聖人能做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他們實現了這個對現代人而言遙不可及的夢想。

平淡是真性靈的流露,是原原本本的自然呈現,不用刻意強求,隻有借由神奇妙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定神閑,自然下筆行雲流水,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字字珠璣。平淡好滋味,不用多沾上一點調味料,味道依然恬淡,令人賞閱品嚐後,口齒留香,身心舒朗,言有盡而意無窮。

平淡是一種崇高深遠的智慧,是哲理,也是人世間最深刻的美。心淡如菊,心靜如水,那是一種美的精神境界。在嘈雜的紅塵人世中,不張揚,不浮誇,凡事看到別人的長處,檢自己的不足。這樣的淡,淡在榮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誘惑之外,卻淡在風華之中。這樣的淡,能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擊破紛擾,洞察世事,洞察繁華,回歸本真。

或許當我們白發蒼蒼,悠閑地躺在樹下的藤椅上,旁邊放著一杯香茗,手裏拿著一本書的時候,就會懂得享受生活的平平淡淡。到那個時候,已然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我們的一生即將逝去。在那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生命的珍貴,生活中的美好,才會明白自己的一生其實是在虛度,自己的心靈沒有享受過片刻的安寧,將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北大心理課筆記】

平淡之中能見真情真意,平淡之中是一種另類的幸福所歸。回歸平淡,方究人生之真境,雖看似淡而無味,品嚐之時卻有幸福的甘甜。

對世態炎涼的感受人各有不同

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或認識的程度,卻是隨年齡的大小和處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絕非大家都一模一樣。我在這裏發現了條定理,年齡大小與處境坎坷同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成正比。年齡越大,處境越坎坷,則對世態炎涼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齡越小,處境越順利,則感受越膚淺。這是條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季羨林(北京大學終身教授,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

當我們看夠了人間的滄桑沉浮,聽慣了社會上的風言冷語,知道了利益是永恒追求的時候,作為社會性的人就很容易變得自私和漠然。

人們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失又何悲,得又何喜。曾經滄海,不期而遇。繁花過後,落陌成溪。”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想發現簡單的、單純的情感實屬不易,心靈深處的感動更是難以被激發,所以,從古至今,會有人一直感歎著世態炎涼。

在當今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能夠保持一種世態炎涼心不涼的心態,顯得格外珍貴。因為世態炎涼並非是說真情已經不存在,而是更加能夠襯托真情的可貴。如果你的身邊能夠有人在你大起大落的時候,待你始終如常,那麼你應該感到非常慶幸,因為你終究還是獲得了真情。古人對此也有盛讚:“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