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就為重,而非以名利為先
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我隻不過做了一小部分應該做的工作,隻能作為一個代表而已。
——鄧稼先(曾任教於北京大學,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
成就與名利的關係就好像是花莖和花朵的關係,花朵雖然很引人注目,卻需要花莖為支撐;花莖雖然看起來很不起眼,卻能為花朵傳輸養分,沒有花莖的良好生長,就不可能有美麗的花朵存在。如果我們總是想著追求名利,而忽略了成就,那麼我們的行為就有失明智了。
錢鍾書先生是我國難得的通才、大家,無論是古學還是新學,無論是中文還是外語,他都無所不通,但更讓人慨歎的,還是先生不以名利為先的情懷。
曾經有一次,法國巴黎的《世界報》撰長文力捧錢鍾書先生,認為中國最有資格享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的,非先生莫屬。每天閱讀外國報紙的錢先生,讀到這一信息後迅速做出反應,馬上在《光明報》上發表筆談式文章,曆數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誤評、錯評與漏評,條條款款有根有據。其表麵上是在批諾貝爾獎委員會,實際上卻是在消除自己獲獎的可能。
生活中,如果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就懷一顆名利之心去從事某個領域的鑽研,那麼,一方麵我們會很難有所成就,另一方麵,我們會忽略所做事情本身帶給我們的快樂。要知道,名利之心會讓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難以心無旁騖,總是關心自己的努力究竟有沒有換來應得的名利。我們總會衡量:如果有好處,我們可能會繼續下去;如果沒有的話,難免會有些沮喪,進而失去動力。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一位將軍,跟隨他長年征戰。
有一次,這位將軍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麵前提到這件事。“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他說,“因為我已經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哈德良皇帝指著拴在周圍的驢子說:“親愛的將軍,好好看看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它們仍然是驢子。”
在戰場上沒有功績,就不會有本質的改變,就如同參加了20次戰役的驢子一樣,它們最終還是驢子。其實,很多人都和這位將軍想法一樣,總是以名利為先,而非以成就為重。當工作任務沒有成功地完成的時候,就產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想法,其實這樣的人反而更難有大的成就。
其實,很多時候,一味追逐名利的心態會導致我們急功近利,難以下苦功、用心做事,總是計較暫時的得與失,這樣就會大大地增加我們失敗的可能性。名利之心讓我們總是把自己的付出與所得到的回報進行對比,追求付出與回報的對等,甚至是期望回報大於付出。一旦我們懷著名利之心去做某一件事情,必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當然也就很難取得成就了。
“但問耕耘,莫問收獲”是我們成就一項事業應有的心態。任何一個人,想要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都必須付出非常大的努力,隻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有可能最終有所成就。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不計代價地去做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我們決定要從事一項行業或研究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因為看到了這項行業和研究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名利,而是完全出於對這一行業或研究的興趣和熱愛,或者是某種崇高的理想,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中取得成就。
其實,成就和名利是分不開的,當我們取得很高的成就時,名利自然也就隨之而來。如果一定要將這兩者分開的話,那麼成就就是針對我們所從事的行業或者研究本身而言的,而名利則是外人強加給我們的。而且,雖然成就和名利一定情況下是相伴而生的,但是我們應該把取得成就看成最重要的,而不是以求取名利為第一要義。這樣,我們在人生的路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北大心理課筆記】
名利之所以對很多人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根源還在於人的欲望太過強烈,欲望促使我們采取行動去追逐和占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名利與欲望總是遙相呼應的,名利所能給人們帶來的種種快感,正是欲望所需求的。真正想要正確對待成就與名利,我們必須認清二者的區別,把根源於欲望的名利心拋棄,從而真正投身於事業,追求個人的成就。
能登上山頂,也能站在山腳
能登上山頂,也能站在山腳,才能看盡世間的風光。
——徐誌摩(北京大學英文係教授,詩人、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