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淡泊名利是最高境界(2)(1 / 2)

有位哲人說:“人這一生不可能順順利利,有得意必有失意,有快樂必有痛苦,有歡笑必有眼淚。”其實,人生之路就像天氣一樣。天氣不可能總是風和日麗,豔陽高照,也有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時候。不可能晴朗的天氣你就享受,惡劣的天氣你就回避。不管人生有什麼樣的風風雨雨,要學會坦然麵對,要學會淡然承受。因而做到“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心態的平和能使一個人做出正確的決斷,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也看清自己的不足。懂得用一生踐行淡然之道的人,必是一個擁有生活智慧的人。“安禪何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生活就是心靈的修煉場,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艱辛曲折必然,曆盡滄桑了然,方是修身養性之道。

淡然並非平庸,而是隨性;坦然不是不思進取,而是低調處理人生之事,以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人生,以怡性怡情的胸襟去享受生活。花開任其綻,雲散任其飄,得意時不忘我,失意時泰然恬淡,以豁達的心來體會人生的真諦。

“中國舊小說裏,經常有一句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回想起人生中最痛苦的經曆,馮友蘭先生如是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北大動亂的時候,一切都變得超乎想象的混亂,正當此時,馮老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必須及時手術。然而,原本兩個步驟的手術,在進行了第一個步驟之後,馮老突然被趕出了醫院。他不得不拖著插在身體裏的管子,繼續接受無數狂熱者的折磨。

馮友蘭先生這樣的經曆,單單隻是聽聞便足以震撼了,更何況是親身體會。但他挺過來了,他熬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盼來了晚年的恬淡時光。他之所以能堅持著走過來,除了憑借堅毅的信仰與對哲學的熱愛之外,還因為他相信“福兮禍所至,禍兮福所倚”的道理。

他曾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有些事情,單獨看起來,似乎是惡,是負的分子。比如說,有大戰的時候,有一種戰略的退卻,本是負的分子,但是就一個戰爭的全局看,戰略的退卻,是戰勝的一個條件,退卻為的是前進。照這樣看起來,負的分子,也就有正的意義。”

世間之事確是如此,很多時候都是和硬幣一樣,集正反麵於一身的。牽牛花攀附在籬笆架上成長,有人貶斥它是軟骨頭,沒有人格,可悲;也有人讚美它能利用他物發展自己,開花結果,成就一番事業,可喜。小草與莊稼爭肥料,爭地盤,影響莊稼生長,農民把它斬草除根。但它生命力極強,高山、石隙、窪地,都茁壯成長。人們常用“疾風知勁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讚頌它。在這個禍福並行的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麵性,關鍵是看你如何從不利的一麵當中看到有利的一麵。

成功需要淡然以對,失敗更要淡然以對。經曆過千辛萬苦,最終換來的卻是失敗,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痛苦的。但是,即使再痛苦,也要學著用淡然的態度來看待它。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都是從失敗中走出來的。在麵對失敗的時候,他們都選擇了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

佛語道:“笑著麵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隻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有的時候我們要用佛家的思想來勸慰自己。人心本無雜念,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煩惱、工作的壓力、情感的糾纏等日積月累,才讓人心無寧日。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看淡一時的得失,不受外物的紛擾,人生苦樂安然麵對,收放自如,才能體會看天上雲卷雲舒的淡然與自在。

人若不能坦然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會很容易被困難擊倒。而一個能夠坦然麵對困難的人,能夠放下心中的負擔,反倒可以無往不勝,無堅不摧。其實,沮喪的麵容、苦悶的表情、恐懼的思想和焦慮的態度,是我們缺乏自製力的表現,是你不能控製環境的表現。它們是你的敵人,你要把它們拋到九霄雲外。麵對得意和失意,都能從容麵對,這樣才算達到了一種較高的境界。

世間沒有死胡同,就看我們如何去尋找出路。正視不如意之事,不在失意麵前退縮,自然不會無路可走。得意是一位貧乏的教師,它能教給我們的東西很少;在失意的時候,我們學到的東西才最多。所以,不要為自己所沒有的東西感到苦惱,能享受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人,才是最聰明的。

我們不妨學著坦然一點,坦然麵對一切得到和失去,坦然麵對一切成功和失敗。我坦然,於是我心美麗;我心美麗,於是人生跟著美麗。坦然,是一份快樂,是一種瀟灑;是一種失意後的樂觀,是沮喪時自我的一種調整;是一種看淡一切功名利祿的成熟,也是平淡中的一份自信。

在人的一生中,許多的成敗與得失,並不是我們都能預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並不是我們都能夠承擔得起的。很多時候,得未必是好事,失也未必是壞事。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後的無愧於心,便會得之淡然,失之亦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