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人生要禁得住誘惑(1)(2 / 3)

【北大心理課筆記】

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

生活是樸素的,不要被欲望左右

生活是樸素的,不要被欲望左右。

——胡適(北京大學教授,學者、詩人、曆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

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這樣的人,無形中就成了欲望的奴隸。他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他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自己還需要擁有更多。

在欲望的支配下,很多人為權力、地位、金錢等身心俱疲,但是仍然覺得不滿足,因為他們永遠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富足、手中的權力更大。帶著如此想法,他們深陷欲望的深淵,在欲望的奴役下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在勾踐滅掉吳國後,輔佐勾踐20餘年的功臣範蠡上書請辭,他對勾踐說:“過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報,臣不敢居功享樂。”

勾踐十分不解,勸他說:“你遍曆辛苦,難道不想有快樂的一天嗎?現在你功高位尊,無所憂患,正是盡享富貴的時候,為何輕言放棄呢?”

範蠡搪塞掩飾,不肯正麵回答。後來他對家人說:“盛名之下,其實難久;人不知止,其禍必生。勾踐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

他的家人不相信他的推斷,都勸他不要在功成名就時離開。

但範蠡自信無失,他長歎道:“人的一念之差,往往決定著一生的生死福禍。若為貪念所係,不加約束,禍發之日再想收手,就為時已晚了。”

於是,他帶著家人從海路逃到齊國,改名換姓,在海邊耕田,再創家業。

範蠡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經營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沒多久,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富甲一方。齊王聽說了他的才能,深以為奇,便任他為相。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殊榮,範蠡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憂心地說:“治家能積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將相,這是平民百姓所能達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製止放縱之念,凶險馬上就會降臨。”於是他退回相印,決定散盡家財遠走他鄉,他的家人苦勸不止,又說:“有官不做,我們無話可說,可散盡家財就不可理喻了。這是我們辛勞所得,不貪不占,為何要白白送給別人呢?”

範蠡開口說:“官高招怨,財多招忌,這都是惹禍的根苗。人貧我富,人無我有,若隻取不施,為富不仁,錢財再多也無益,不如放棄!”

他把家財分給好友和鄉親,自帶一些珍寶來到陶邑,隱居下來。

初到陶邑,範蠡自覺無比快樂。時間一長,他不甘清閑,又思治業大計。他的家人心有怨氣地說:“人人思富,個個求財,你富不珍惜,認為錢財無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錢財有那麼好賺嗎?”

範蠡輕鬆一笑說:“窮富之別,在乎心也。隻要有心,錢財取之何難?”

範蠡在陶邑以經商為業,求取利潤。範蠡的經商謀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賤取如珠玉,貴出如糞土”的方法,買賤賣貴,有進有止,遵循“積貯之理”,沒用多長時間就又積聚了巨萬資財,成了當地首富,號稱“陶朱公”。

後來,範蠡又散盡家財,周濟貧困的鄉黨故舊,為此他表白說:“在我看來,經商是一種樂趣,在求取金錢上不該貪得無厭。錢財乃身外之物,不過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諦非守財者所能悟出。它讓人受益無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