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欲望就像個無底洞,縱有萬千金銀也難以將其填滿,所以我們需要用“度”來對其進行控製。雖然具有適當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為欲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可一旦欲望過多,就會加重我們前行的負擔。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前途與風景,而太過絢麗的風景往往會成為一種致命的誘惑,在這些誘惑的左右下,漸行漸遠,最終被它們所迷惑,喪失了自己。對於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來說,任何不需要的東西都是多餘的,適當放下是一種灑脫,是參透人性後的一種平和。所以,我們隻有不被欲望左右,懂得珍惜擁有,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北大心理課筆記】
人性中的貪婪總是能被輕易而徹底激發起來,當金錢成為你的目的,一個小小的謊言都能讓你上當,貪婪就開始牢牢地控製住你了。隻有知足知止,才能不受大辱,不遭危險。
欲望得到滿足,苦難得以延續
任何欲望帶來的幸福都是空虛沒有的自信的,隻有滿足才是最高的幸福享受。
——林語堂(北京大學英文係教授,學者、作家)
1984年6月25日中午,一個驚人的消息如閃電般傳遍巴黎知識界。電台和電視台宣布:“福柯去世。”當時福柯還不到58歲。
福柯在西方被視為思想知識界的斯芬克斯,一個謎樣的人物。福柯之謎主要源於福柯思想與生活的離經叛道。福柯試圖用自己看似病態的生活方式表達對於這個病態社會的反抗。他曾經嚐試過自殺、吸毒,用自己的尋樂避苦的生命方式以及為性欲的享樂而死的死亡方式,來實踐著自已的哲學思想。
福柯之死看似是在為哲學獻身。然而,我們卻要問,這是好的嗎?
其實,福柯之死實則是一場人生的悲劇。他依著迷茫的自我欲望來行動,以性愛享樂為生命至上目標,表麵上看他享受到欲望滿足的快樂,實際上也為他帶來了持續的痛苦的煎熬。
欲望雖是一切快樂的先導條件,但其產生卻出於“困乏”。欲望獲得滿足後,即告消失,因而快樂亦隨之俱滅。所以,所謂滿足或幸福,也不可能免於痛苦及其以外的其他狀態。欲望的糾纏不休,足以擾亂我們的平靜,即連倦怠亦是一種痛苦,它將使我們的生存形成重負。我們要獲得或達成某種事情,總是困難重重,一個計劃總要遇到許多阻力,沿途布滿荊棘,並且當你好不容易克服一切而獲得它時,實際你除了免去一種苦惱或一種願望之外,再也得不到什麼,它和此一欲望未表現之前的狀態,並無絲毫差異。在無止境的欲望驅使下,人生充滿焦慮痛苦或無聊,這不是人生的偶然,而是生命的本質。
從整個自然來看,每一事物都承受著自我生存運動的意誌支配。意誌,成為強大的非理性的驅使力量,其核心就是生存的欲望。生存欲望意誌的驅動,使各類生命,一方麵處在拚命實現生存欲望的焦渴中,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另一方麵則處在相互殘害的痛苦悲劇之中。
至於人類的命運,始終都沒有跳出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人類徹頭徹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然而,人類如此的種種行動,目的卻是虛無的、悲劇性的,是為了在短暫的一段時間內維持那些轉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個體生存。
受欲望支配的生命是一段得不償失的曆程。人所遭遇的艱苦和所得的回報之間不成比例,生命為了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而耗盡了我們的全部力量。除了得到食欲和性本能的暫時滿足,或者不管什麼情況下的片刻的舒適之外,我們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