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魯迅(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文學家)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無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難,也總會對未知的、難以預測的生活充滿畏懼。我們會感覺到沉沉的恐懼就像一塊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們心上,阻礙我們前行的步伐,讓我們無法高高地飛翔。而事實上,恐懼隻是來自於我們內心深處的不安和軟弱,我們可以通過勇敢地戰勝自己來擺脫它。
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心靈的自我限製。恐懼像是門上的一把鎖,需要用心靈的鑰匙去打開它,才不會被封閉在一個小小的屋子裏,可以到無邊無際的世界裏自由飛翔;恐懼還像一個攔河的大壩,隻有用我們無邊無際的力量,去撞倒這個堅固的大壩,才能使我們的智慧和思想一下子全部湧出來,讓我們盡情發揮。
許多人總是喜歡嚇自己,使得處境越發險惡,我們把一點小事想得很嚴重,總是期待生活的最壞,這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而當我們的內心被恐懼侵占的時候,就會變得遲疑不決。恐懼讓我們的心情低落,始終處於失望之中。在恐懼的壓力下,我們失去了行動的勇氣和力量,無法集中精神堅持我們所要做的事情。消除恐懼的唯一辦法就是直麵內心的恐懼。
一位心理學家在課堂上講了心理暗示對於人們造成的重大影響,但他的很多學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心理暗示不過是某種借口,不存在科學依據。於是,心理學家決定帶他的學生們去做一個試驗。他把他的學生們帶到了一個沒有開燈的黑屋子裏,屋子裏有一座窄窄的橋。心理學家問:“誰敢從這座橋上走過去?”不服氣的學生們一個接一個踏上那座窄橋,並順利地走了過去。
心理學家打開了一盞幽幽的小燈。燈光昏暗,但是學生們看清楚了橋下是漆黑的水潭。誰也不知道那水有多深,而且在幽幽的燈光下,水潭顯得更加詭異莫測。心理學家再次問:“現在,誰敢從這座橋上走過去?”學生們有些猶豫,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走上那座橋,依舊小心翼翼走了過去。
心理學家再次打亮一盞燈,這盞燈的燈光較先前那盞亮多了,學生們看到水潭裏的景象,心頭不禁打了個冷戰。隻見水潭裏有數不清的蛇遊來遊去,有一條眼鏡蛇還吐著長長的信子昂頭衝著那座橋。學生們無不倒吸一口冷氣,心裏慶幸自己幸好沒有掉下去。心理學家再次問:“這下,誰還敢走過那座橋?”幾乎沒有學生敢再踏上那座橋了。
這時,隻見心理學家踏上了那座橋,穩穩地走到了對麵,學生們都驚呆了。心理學家沒有說話,隻是再次打亮一盞更亮的燈讓學生們細看,原來橋和水潭之間密布著一張細細的鐵絲網,學生們麵麵相覷。
心理學家這時開口了:“同學們,這就是我們心靈的力量。我們不知道,恐懼正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在燈亮之前,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小心地走過那座橋,那時候,黑暗對我們來說,不值得恐懼。反而讓我們變得小心,不至於出錯。但是,當燈被一盞盞打亮,我們被自己內心的恐懼限製住了,反而不敢邁步走向那座橋。其實,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走過那座橋。那座橋,就是我們內心的力量。隻要我們不被自己內心的恐懼所震懾,我們都有能力輕鬆地過橋。”
我們常說“無知者無畏”,並多作為一種貶義的說法。但是,有時候,正是由於不知道麵臨著怎樣的境況,我們才會無畏地麵對生活,也相信自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但是,一旦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處境,我們反而會被自己的心靈限製住,而無法成功戰勝那些本來可以克服的困難。
把恐懼掩埋在心底是一個不理智的舉動,長期處於恐懼的心理狀態會讓人變得麻木、自閉、充滿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如果能把內心的想法講出來,充分表達內心的感受,盡量宣泄負麵的情緒,打開自己的心,大聲哭出來,把悲傷發泄出來,我們的心靈就不會負擔那麼多痛苦。
直麵內心的恐懼,心理學家給我們的建議是——拿出一張白紙,把讓你恐懼的事情、畫麵寫下來,然後對著那張紙說:“我要忘記你,我要把你撕碎,我要健康陽光地生活。”之後,把這張紙一點一點地撕碎,在心裏想象:我忘記了昨天的恐懼,我能麵對明天的希望,我再也不去想以前的事了。
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自己內心的恐懼所震懾,不要因自己內心的膽怯阻礙了前行的腳步,這才是我們成功的開始。
【北大心理課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