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用陽光照亮心靈(2)(1 / 2)

一個人能不能戰勝恐懼取決於他的心靈,如果他始終背對著陽光,看到的隻是自己的影子,那他的內心也必將被恐懼的陰影籠罩著;但是,如果他麵對著陽光,像向日葵一樣抬起頭追逐太陽,他的內心將有可能升起一股戰勝內心恐懼的勇氣,正是這股勇氣指引著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絕望是大山,希望是石頭

生活中其實沒有絕境,絕境在於你自己的心沒有打開。你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使它陷於一片黑暗,你的生活怎麼可能有光明!封閉的心,如同沒有窗戶的房間,你會處在永恒的黑暗中。但實際上四周隻是一層紙,一捅就破,外麵則是一片光輝燦爛的天空。

——俞敏洪(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新東方學校創始人)

人生之中,困難與挫折在所難免,很多時候甚至讓人感到絕望。但是阻礙我們的往往不是這些困難,而是我們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難便退縮不前,手足無措,這樣的人永遠不會觸摸到希望的陽光;而在困難麵前,敢於突破,不斷尋找希望的人,才能領略到“柳暗花明”處的風景。

很多時候,絕望中的希望就如同陽光藏在烏雲背後一樣,那些被烏雲遮住雙眼的人,如果能夠撥開眼前的重重迷霧,跳過內心自我設置的樊籬,便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絕望的黑暗之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絕望”與“希望”是俞敏洪在演講中經常提到的兩個詞語。在他看來,不管是自己在年少時代的坎坷經曆,還是創辦新東方的艱難曆程,都可以用“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來形容。

1978—1980年這3年間,俞敏洪經曆3次高考,他用堅持和毅力,衝破兩次失敗的阻攔,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西語係。但是進入北大,也是俞敏洪痛苦的開始。在班上,他不會說普通話,班會上的自我介紹被同學嘲笑成是在說鳥語;分班時,從A班被調到較差的C班;大三時患肺結核休學一年,人變得更加瘦削;大學讀了5年,拚命努力,卻一直是班上後五名的差生……

1985年大學畢業後,俞敏洪畢業留校,成了北大的一名教師,接下來便是6年多平淡的教書生活。期間,周圍的朋友們都陸續出國,俞敏洪也開始為自己的出國夢努力著,最終以高分通過了托福考試。

但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為出國做準備時,出現了一件讓他始料未及的事:1989年,美國方麵一改前幾年的做法,開始對中國采取緊縮留學政策。俞敏洪赴美留學的夢想付諸東流。

後來俞敏洪在校外開設培訓班,受到北大的處分,因這一沉重的打擊而倍感鬱悶和屈辱的俞敏洪,決定離開北大。轉眼間,工作沒有了,住房沒有了,沒有容身之所的俞敏洪和妻子,隻能四處尋找房子。最後,為了節省支出,俞敏洪租住在北京市郊六郎莊農民的平房裏,靠給房東的孩子輔導功課來抵消房租。

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在這種近乎讓人絕望的境地中,反而激發了俞敏洪尋找希望的巨大力量。由於已經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俞敏洪決定創辦自己的英語培訓班,自己也成為“留學教父”。

經過在絕望與希望中無數次地掙紮,俞敏洪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非你不去想“希望”和“絕望”這兩個詞,一旦你想到“希望”和“絕望”這兩個詞,你想得更多的是你生活中絕望的一麵,可以說我們生活的80%~90%是由絕望組成的,而你保持精神不垮就是要從這種絕望中找到一線希望。他在一向被北大學生傳頌的《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一書中如是說道:

我最喜歡的是讀書和教書,但是假如我隻是會讀書、教書,別的事情都不去做,新東方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發展。所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你不斷努力的結果。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困難是不可克服的,隻要你勇於麵對困難,想象著戰勝困難後的喜悅,你就會充滿信心和力量。

新東方的“在絕望中尋找希望”這句話,跟美國著名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所說的話是一樣的。他在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中說了一句話:“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要從絕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

請記住了:絕望是大山,希望是石頭。但是隻要你能砍出一塊希望的石頭,你就有了希望。在馬丁·路德·金的時代,直到他被暗殺為止,黑人在美國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可言的,所謂的“黑人解放”隻是句口號而已。黑人坐車不讓坐,去飯店吃飯不讓吃,電影院不讓進,到處都是讓黑人絕望的景象。正是像馬丁·路德·金這樣的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美國黑人今天在美國社會中的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