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從容是一種心靈優勢(1)(1 / 2)

北大人是從容的,從容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心靈優勢。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從容可以沉澱出生活中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

淡定從容走得更遠

“最難風雨故人來”,陰森森的天氣使我們更感到人世溫情的可愛,替從苦雨淒風中來的朋友倒上一杯熱茶時候,我們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子的心境。“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人類真是隻有從悲哀裏滾出來才能得到解脫,千錘百煉,腰間才有這一把明晃晃的鋼刀,“今日把示君,誰為不平事”。

——梁遇春(曾在北京大學任教,散文家、語言學家)

《莊子·內篇·德充符》有言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人為什麼不能鑒於流水,因為流水不是平的,隻有止水才能鑒人。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夠做到晝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淡定從容的境界所在。

從容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心靈優勢。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從容可以沉澱出生活中的浮躁,過濾出淺薄粗率等人性的雜質,可以避免許多魯莽、無聊、荒謬的事情發生。

在現代都市競爭的人性叢林,從容淡定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大境界,別人都在杞人憂天、慌不擇路,隻有他鎮定從容。

唯有境界從容,才不會眼熱權勢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願,隻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增加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心靈與外物一經碰觸就再也難以分開,這正是造成我們人生苦難的根源。或許我們可以嚐試著在年輕的時候,就擺脫外物的糾纏,嚐試著去放鬆,給自己的心靈騰出一片空間,讓自己能夠平和地麵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減輕不滿足、不平衡帶來的負擔。當我們真正懂得了從容是一種心靈的優勢,能夠淡然麵對生活的時候,無論過著怎樣的生活,我們都能從正在擁有的生命中感受到淡淡的幸福。

梁實秋是近代最負盛名的作家和翻譯家,他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至今是漢英翻譯教學中的典範。和同時期的文人大多參與政治不同,梁實秋對政治的態度是退避三舍,他一再強調文學和文人應該保持獨立的思想和生活,盡量去掉階級性。

在北大教書的時候,同事朋友或多或少都卷入了國共兩黨的爭端,但梁實秋始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過他從容質樸的生活,上課、聽戲、下館子、遊園子,從來不將自身和政治掛上鉤,無論是身邊哪位同事又高升進政務院了,抑或是自己的哪位知己又收到某政府機構的邀請了,梁先生都裝作不知。觀其一生,這種淡然從容的生活誌趣梁實秋從未改變過。

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心態,梁實秋才在旁人都忙於世俗雜務的時候,能夠潛心於書齋,把精力放在提高文化修養上麵,他先後發表的《雅舍小品》等散文著作開創了一股清新的文風,成為後世爭相效仿的對象。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多麼的荒涼或不和諧,或者一個人的生活條件是多麼的艱難,這都無關緊要。在每個人的體內都有著巨大的潛能,這使他能在每一次暴風雨中和外在不利環境的重壓下保持真誠和平靜,他是自己的主人。他可以這樣指導他的思想,甚至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這樣,任何事物都無法破壞他對天賜的巨大潛能的開發和利用。

人生是不可避免的“勞生”,但“勞生”更要“徐生”。許多人忙碌了一輩子,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到頭來自己都無法回答。其實,真正的動,是明明白白又充滿意義的“動之徐生”,心平氣和,才能生生不息。“動之徐生”是要人做一切事都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悠然“徐生”,態度從容,怡然自得。

許多人一世“勞生”,從來不知“徐生”的從容,其實他們陷入了人生的誤區,無法自拔。心無旁騖,隻做自己該做的,麵對紛雜世俗之事,一笑而過,笑看世間風雲變幻,隻求從從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來麵貌。

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之道便在其中: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如今的社會,每個人都奔波勞碌,疲於奔命,早已忘卻了“從從容容才是真”的人生真諦。青山不改,細水長流,“動之徐生”,從容便是。生命的原則若是合乎“動之徐生”的原則,便能夠營魄合一、持盈保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