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課筆記】
從容是一種心靈優勢,從從容容才是真。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不可強求的,那些刻意強求的東西或許我們終生都得不到,而我們不曾期待的燦爛會在我們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
出世心做人,入世心做事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現世隻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係住。在利害關係方麵,人己最不容易調協,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淩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於此。
——朱光潛(北京大學教授,美學家、翻譯家)
出世與入世,換一種說法其實就是看透進退的玄機。古人講進退,是指做官還是退隱的問題。明代理學大師薛文清說:“進將有為,退將自修。君子出處,唯此二事。”這是古人的進退觀,正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最高明的智者會在出世和入世間進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縛,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業。梁漱溟就是這一方麵的典型代表。
梁漱溟先生說:“挺然是有精神,站立得起。安詳則隨時可以吸收新的材料,因為在安詳悠閑時,心境才會寬舒;心境寬舒,才可以吸收外麵材料而運用融會貫通。”
梁漱溟先生到北大講學後,便開始研讀儒家經典。他發現佛學隻言苦,而儒家卻講樂。這兩者的矛盾迫使他去尋求答案。這時,少年中國學會邀請他去作關於宗教問題的演講。這件事情在以前本是很容易的,但現在他“寫不數行,塗改滿紙,思路窘澀,頭腦紊亂”。
於是,他放下筆,在《東崖語錄》中看到“百慮交錮,血氣靡寧”這句話才驀然驚醒。
正是這件事情,促使他後來重返儒家。
梁漱溟先生認識到自己在散亂暴躁的心境之下,很難認真地做好每件事情。所以,他選擇放下手頭之事,在平和的心境下確立了自己的“精神”——放棄出世,回歸儒家。
中國曆史上還有一位幸運者,他就是諸葛孔明。他的人生隻有短短的54年,他出山輔佐劉備的時候,剛好近而立之年,正是人生大好時光。隆中對成了他人生的分界線。他有兩句名言,一句是“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另一句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分別代表了他前、後半生的精神。諸葛亮是先出世,後入世的。前半生避世草堂之中,躬耕於南陽,博覽群書,擁有經世濟國的才能,同時在身體力行中,養成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前半生為後半生打好了基礎,所以他既不會苟活於亂世,也不求聞達於諸侯。
現在麵對出世與入世,很多人無從選擇,往往會從這一麵走到那一麵。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走的人生路也不可能相同,所以什麼樣的生存方式都是正確的,隻是不要自尋煩惱就是了。畢竟出世與入世隻不過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入世卻能夠不戀世,便是心出家;再經過生活的錘煉而愈發爐火純青,才會有真正的覺悟。出世卻持名利心,不僅不能有助於解脫,反而會影響道心,更墮地獄!
禪宗有個說法叫出離心,是以出世之大願,做入世的事業,也就是“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朱光潛先生也曾用這句話評價弘一法師,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
做人做事,莫讓心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心如大海,便可達到出世的境界。但最完美的人生並不是一味地追求出世,而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常懷出世之心,功名利祿才能看得淡,憤懣幽怨才能放得下;常懷入世之誌,滿腔抱負才能展得開,生命之翼才能飛得起。做人當如隱士,在滾滾紅塵中淡泊明誌,羽扇綸巾,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做事當如戰士,在人生戰場上披堅執銳,長劍既出,雖千萬人吾往矣!
具體說來,人活著要做事,要謀生,不論是為自己,還是為社會,都來不得半點虛妄。一個人一生能看到幾次日出日落的景致?因此主要還是得珍惜,絕不能虛度光陰。要每日都過得充實、有意義,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
【北大心理課筆記】
積極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不悲觀,不厭世,一步一步堅定地向前走去。明知愈走愈接近那誰也無法逃避的終點,也堅定地前行。這樣的人生,是擺脫了大悲苦,擁有大歡喜的人生。
忘記怨恨,淡然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