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從容是一種心靈優勢(2)(1 / 2)

生是一種偶然,由父母至祖父母至高祖父母,你想,有多少偶然才能落到你頭上為人。上天既然偶然生了你,所以要善待生,也就是要善待人。

——張中行(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家)

我們每天都在經曆著生活,過錯總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一直將生活繼續下去。別人總是用一種寬容心態在包容我們的過錯,而我們所能做出的回應,就是用同樣的寬容去麵對自己遇到的人和事。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如意,也難免會遇到怨恨。怨恨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就越覺得口渴難耐。可是,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呢?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對待愛恨情怨,所以總感到活得很累,總有不能淡然麵對的事情,其實這都是跟自己過不去。麵對怨恨時,應學會忘記,淡然麵對,馮友蘭先生就做到了這一點。

馮友蘭先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一場浩劫。當時他年事已高,身體開始出現各種問題,但還是不得不麵對狂熱的人群對他的折磨:他曾拖著手術後的瓶子,被迫在大街上遊走;他曾在天寒地凍之時仍穿著單衣,隻因臥室的鑰匙在別人手中;他也曾在青年人的一番折騰之後,默默地收拾滿地狼藉……

然而,無論在什麼樣的情形之下,馮老都從未有過任何怨言。心中的痛苦是必然的,但他從來不曾記恨過誰,因為他的心中有“恕”。現實的環境,讓人們變得狂熱,其實狂熱者的心中同樣充滿了痛苦,馮老敏銳地洞悉了這一點,故而,他原諒那些曾經讓他受苦的人們,甚至還會為他們而難過。

釋迦牟尼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人生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它既種植希望和成功,也會播種仇恨,但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散這種仇恨的種子。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的理由如何,懷恨總是不值得的。學會忘記怨恨,淡然麵對,即便他們曾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痛苦。寬恕的行為一旦產生,我們的內心便會獲得永遠的安寧與平靜,原諒別人的同時,也放過了自己。

人活在世上,生死愛恨一念間,就這麼短短的一輩子,一去不會再回,究竟能容納下多少怨恨?總把怨恨放在心頭,就不會擁有快樂的生活。社會本來就複雜多變,人與人之間多一點美好,少一點怨恨,快樂就會在心頭蕩漾,我們的生活也就會幸福很多。

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種族隔離的政策而入獄,被監禁長達27年。當時,白人統治者對他進行了殘酷的虐待。

曼德被關押的地方有一個是羅本島,島上遍布岩石,到處是海豹、蛇和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鋅皮房”,平時打石頭,將采石場的大石塊碎成石料。有時他還要下到冰冷的海水裏撈海帶,有時也幹采石灰的活兒——每天早晨排隊到采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在一個很大的石灰石場裏,用尖鎬和鐵鍬挖石灰石。因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3人。他們對他並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

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3名獄警也能到場。隨即他邀請他們起身,並把他們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寬容精神,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獄中生活使他學會了控製情緒,因此才活了下來。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也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常常源自痛苦與磨難,必須通過極堅韌的毅力來訓練。

獲釋當天,他的心情平靜:“當我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海闊天空來自於寬容大度,山高水長來自於淡然麵對。對於不幸,與其萎靡不振,一味地怨憎,不如淡然麵對,主動化解痛苦,達到一種真正的不怨恨任何人的境界。生活中,忘記怨恨,記住恩惠,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也是能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更愉快的秘方。

忘卻過去的疼痛才能好好生活,如果我們一直懷抱仇恨而生活,隻會激化矛盾,釀成大禍。隻有將恨意化解,才能讓緊張的氣氛化作脈脈溫情。大度一些,寬容一些,做到不驚不擾,才能夠擁有平靜而快樂的生活。